我还从办公室那个回族姐姐那里找到一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地方志,当然只是一个分述部分。志书里面记载着,我们单位最早是当时的地方大军阀盛世才统治时期,建立的一所收容院,还是好几个收容院在一起的,有收容弃婴的、收容被遗弃的老年人的,而我们单位那时主要就是收容流浪的精神病人的,没有什么治疗,就是把这些精神病人关起来,给口饭吃也就可以了。还有就是因为是外国的一些慈善机构创办的收容所,所以主要的经济补充,就是来源于一些慈善家们的施舍。当然,国民党政府为了假装亲民,偶然也会投入少得可怜的一点儿经费,安排政府的一些职员在这里管理。
那时候的历史后来没有计算到我们医院的院史,主要还是当时的职责太模糊了,也没有专业的医护队伍,就是雇佣了一些身强力壮的社会闲杂人员,病人的生活那就是更加的悲惨了。
解放后,在新中国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开始有了两三个医护人员加入进来,主要做一些最简单的治疗等。但是那时候,国际上的精神卫生工作都没有什么发展,治疗仅限于常见病,精神病是基本得不到治疗的。
再后来,经过几次隶属关系的转移演变,才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末,经过市政府的规划,批准在现在的小拐弯村正式建立起了现在的单位,我们这家精神病院也算是正式挂牌开张了。
最早的那一批专业人员早都没有什么明确记载了,因为这里离市区有21公里,很多人受不了这个艰苦,调离的人每年都有好几十个,留下来的都是很有奉献精神的人。历经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在两代人的艰苦努力下,我们单位也逐渐的发展起来,魏玉成院长又把更多的科研成果介绍到世界,我们的名声大了,吸引的专业人员也多了,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因为早期医院的发展受限,尤其是我们当时的医疗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都还没有几个专科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分来。到了九十年代初,才陆续的引进和分配来了一些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这些人现在还都在中级技术水平,所以病历不完善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上面的这些情况,我通过那本志书了解的非常清楚。所以,看到了郭排长病例中有以前很多语焉不详的地方,也完全可以理解。特别是从前,很多病人的医嘱,一成不变的一开就是三五年,这也是很常见的。
我对郭排长也算是比较熟悉的了,他在我们医院属于“名人”系列,大多数的老职工都认识他。他的各个方面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他的话不多,而且总是一副憨厚老实的样子,职工让他干什么活他都从不拒绝,不管是不是这个病区的工作人员。虽然他干活的速度比较慢,但是干得却很精细,有点类似于磨洋工。
郭排长的祖籍是河南,但是他河南话的口音却不是很重,估计离开家乡有很多年头了,他讲话的时候,嗓门有点儿粗重,闷声闷气的,非常的有特色。
他的脸特别长,类似于驴脸,头发很短,当然这是当时我们医院的要求,那时我们单位没有专门的理发师,都是一些会一点儿理发技术的职工给病人理发,所以只要手理发了就尽量的短一些,那样头发长起来需要时间。后来,我们陆续招聘来了几个理发师,但是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xia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