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军队,但王韶依旧用宋朝官制的名称,你可以说他是为了避免用新名字引起指挥混乱,但,他难道不是在潜移默化地为这支军队打上“宋军”的烙印吗?
其二,都总管事迄则罢。显然,王韶是在向汴梁和这次行动的“股东们”暗示:我就管打仗这一段。我只要攻占青唐,完成《平戎策》的第一章。其他的事情,只要不影响《平戎策》的第二章,我都不管。
顺便提一下,老赵家别管其他的事情干得如何,登基即改名可是一条的的确确的善政。用的都是生僻字,就为了怕老百姓不方便。
“部署”这个官名纯属意外。不过也没啥大不了的,一个临时性的职务,平时都没人干的。
相比之下,辫子朝可就不一样了。就拿那个在电视上把小姑娘们迷得不要不要的四爷来说,人家登基之后也改名了,不过他是这么改的:
朕打一出生就叫胤禛。让我改,凭啥?要改那也是别人改。之前叫胤x的,以后统统改叫允x,连老十三也不能例外。谁不服?谁敢逼逼叨叨?让他见识见识什么叫文字狱。
年叔可不知道王大卫脑子里都是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他见王大卫吃惊到不能说话,笑道:“嘿嘿!你小子没想到吧!你人虽然不在,官儿还给你留着呢。”
王大卫回过神:“怎么能这样呢?这不耽误事儿嘛!”
两人缓缓东行,年叔道:“没耽误。给你找了个副手——李成。你是后营行军总管,他是权发遣同知后营诸杂事。你不在的时候,都是他管着后营。
还真得夸你两句。你小子的眼光是真不错,你说李成有萧何的本事,他还真有。到现在,一点儿纰漏没出过。
你王叔常说:后营就这样,想出彩,那是很难的。不出纰漏就是最大的本事......”
王大卫的脑子又不够用了。
“同知”这个官儿在宋朝时还不流行,例如知州的副手现在叫通判,但在枢密院里却有同知官。
枢密院的扛把子叫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取决于任职者的资历,文彦博做,那就是枢密使,换王韶做,顶天了也就是个知枢密院事。虽然明面上管得都是一样的事情,但,其实差很多。
当然,那就是个假设,王韶现在距离做知枢密院事还差老远呢!甚至,就算他这次全取青唐,也还是不够,顶多做个副手——枢密副使。
如果扛把子是枢密使,副手就叫枢密副使。如果扛把子是知枢密院事,那副手就是同知枢密院事。
李成的官职比这个还复杂,前面还有“权发遣”做前缀。这也是宋朝的一大发明。
官场上,有一种需要,就是越级提拔某人。这种需要很普遍,有些年轻人一看就是出类拔萃、鹤立鸡群的样子嘛!让他按部就班地发展,那是浪费,更是犯罪。
怎么?你不同意?你是在质疑甲大佬教子无方?还是在质疑乙大佬的眼光?如果这个年轻人没那么优秀,乙大佬能把家中千金嫁给他?无知蠢材,滚一边儿去。
有需要,就要解决。硬上,容易遭人话柄,加个“权”字就行了。
权在这里当姑且、暂时讲。意思是:现在没有合适的人选,他虽然差着一、两级,让他先干着。
看,是不是就很合理了?
但是,如果差得不只一、两级,而是好多级呢?丙大佬的年纪不小了,着急啊!
这有何难?再加呗!“权”字后面加上“发遣”不就行了嘛!多大点儿事儿!
最新网址:xia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