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下有缝,我想我当时一定会毫不犹豫钻下去的。我就像一只过街老鼠突然置身于阳光下一般,赤裸着暴露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这件事对我当时年幼的心灵造成的伤害之大,可想而知。
“就这样,我们的隔阂一直存在,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随后,我毕业,周老师也调去外地了。我想,他走的时候,心里也一直装着对我的失望吧?而我,心底里的那种遗憾、失望和对他的一丝淡淡的幽怨,一直存放在心中的某个地方,这个心结始终在,一直都没有打开过。
“长大之后,曾有过数次想找周老师解释清楚的冲动,但又都被自己强制压下:已经‘眼见为实’了,解释有用吗?自己这一想解释清楚的愿望,随着周老师的离世,也就永远无法实现了……
“我的清白就这样被玷污了。这本来是一个不大的误会,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但却一辈子都没能解释清楚。为什么?就因为‘眼见为实’摆在那里,再怎么解释都是做无用功。
“我深知老师的个性,你向他解释,他也许会应付你几句:‘哦,这样啊,知道了。’但他心里早已给你打上了抄袭的烙印,再多的解释也是徒劳。眼见的事实,解释什么?他老夫子只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文章的最后,他写道:“一定程度上说,我也是‘眼见为实’的受害者,由我发表一点意见,也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很多人可以做到不听信流言,但却很难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所谓的‘亲眼所见’,造成了多少的冤假错案啊!有些人恐怕至死都不会知道,自己所谓的‘亲眼所见’实际上是错误的。
“我们已经习惯于用眼睛来观察世界,所以十分相信和依赖自己的眼睛,这样就很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孔夫子都会因亲眼所见而对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起疑心,何况我们?所以,真正识别一个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绝不能轻易用‘亲眼所见’来下结论。”
他的这篇文章在《鲁东日报》发表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思考。人们对文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许多读者纷纷给报社写信,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篇文章,《平城报》专门对其进行了转载。
令曹秋实万万没想到的是,周老师离世的消息只是误传,他人还健在。自己在省报发表的这篇文章,恰恰还被周老师给看到了!世间是事情,往往就是这般巧。
周伟老师退休后赋闲在家,省报是他每天必读的报刊之一。
这天,精神矍铄的周老师戴上眼镜,半躺在躺椅上,十分悠闲惬意的品了几口茶水。将茶杯放回到茶几上,他习惯性地随手拿起当天的报纸,仔细浏览起来。
很快,他的注意力就被一篇关于眼见为实的文章给吸引住了。
最新网址:xia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