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遥远且常有颠簸,但好在一路景致各有千秋,也能看到路边百姓景况,倒比关在府里要心眼开阔。
只是越往西北走,路上植被渐少,空气也肉眼可见的干燥起来,百姓们身上衣裳布料越发粗糙了,脸上麻木的神情越发多了。
路上,活蹦乱跳的孩子少了,很多背后都背着一个快有他们个头高的筐子,里面不是装着弟弟妹妹,就是装着野菜和粮食。
没有一个闲置的人。
似乎,也没有富贵的人。
饶是早有心理准备,季晴文心中也难受,眉头都散不开。
林黛玉也不忍再看,她从小到大,哪里看到过这么贫穷的景象?
“这里的官府,便如此不作为吗?”在驿站吃饭时,她忍不住问。
赵至淳道,“越往西北,天气越干燥,粮食产量也低,以前还不时有小股蛮子闯入,抢夺他们的粮食和女人,后来父王严密镇守,这种情况倒是好得多。但这里百姓淳朴,得知朝廷粮食总不及时,便把自己的口粮送入军中,以期不再有蛮子闯入杀人。”
“这么多年下来,边关的百姓,就没过过富裕的日子。”他叹了口气。
还是小时候来过这里几回,如今,依然没有任何改变,唉!
林黛玉道,“他们为何不搬迁?”
人挪活树挪死,都到吃不饱的地步了,为什么不出去闯闯?
赵至淳叹道,“去哪里呢?天下良田都是有主的,他们去别处被人盘剥,不如在这里,虽然度日艰难些,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家中父母亲人,也难割舍的。”
都是个可能的死,还不如死在家乡。
林黛玉轻轻道,“去别处谋生呢?”
不抛弃祖业,去别的地方找差事,能养活一家老小,就带着一家子离开;不能养活,至少他自己保住了,还能接济家里。
“以什么谋生?”赵至淳道,“他们除了会种地,其他什么都不会。”
林黛玉惊讶得瞪大了眸子,个个都不识字吗?然后想到这里的贫穷,又沉默了。
果然,又是条行不通的路子,她到底短见了。
季晴文见她备受挫折的模样,宽慰道,“之前不是边关战乱,就是皇室内部争斗,顾及不到这里。如今世子来了边关,皇上也仁慈宽厚,力图国富民强,朝中上下,定会想办法让这里的人过上好日子的。”
万事都靠别人,又何其难?林黛玉深有体会。
终于,快到最西边的裕凌关时,林黛玉对季晴文道,“姐姐,我打算不走了,就跟你们一起待在这里。”
赵至淳吃了一惊,他还答应弟弟,最多一年,就要把林姑娘送回去呢,她竟然不回去了?
“我们之前便想过,要教孩子们认字,京城百姓富庶,活路无数,识不识字,他们都能活得好好的。可这里的人,不行。”
“他们从小到老,都只能靠地里吃饭,靠力气过活,这么多人,就没有一个聪明的?我不信。我便每日教他们一个字,一年三百六十天,他们从四五岁开始学,学到十二三岁,总能认得很多字,看得懂书。再去别处,可以去读书、做官,造福一方,也可以去当管事或者文书,都是路。”
林黛玉越想,越觉得可行。
最新网址:xia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