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鲜猪血接入盆内,搅拌均匀。
猪大肠洗净切成一尺余长,一头用线扎住,将拌匀的猪血荞面糊灌入肠内,灌到快满时,将口扎紧,放入蒸笼,待半熟时,用针在肠衣上扎眼放气,以防破裂。
蒸熟的猪灌肠晾凉,切成圆片,放入盘内。
将蒜捣成泥,与红辣的椒面一起放入蘸料碗中,起锅烧油,待油热倒入蘸料碗,加入适量酱油、醋、盐,拌匀后,小葱切葱花撒在碗内。酸辣香俱全的蘸料就做好了。
将做好的蘸料放在切好的猪灌肠盘内,酸辣宜人的蘸汁灌肠就可以开吃了。
对于陕西人来说,无论脚步走多远,总有一种美味是故乡特有的味道,在我心里,挥之不去且熟悉的,除了羊肉泡馍恐怕就是陕西面皮了。
面皮的发明者虽然无法确定,但是有一种说法认为,面皮是曹操发明的。据传,在赤壁之战前夕,曹操从北方带的粮食囤积在一起,不巧遭了雨水,为了不让军中的士兵挨饿,他命令厨子把泡了水的小麦磨成粉洗成面筋,做了面皮,不仅改善了士兵们的伙食,洗面筋水还能煮粥,一举两得。
关于陕西面皮,奶奶曾给我讲过面皮救灾的故事。
说是有一年陕西遭遇旱灾,致使农民因为收成减少而面临饥饿,当地有一位叫李翰林的农民,除种地之外还经商多年。由于种田有方、经商有道而成为当地方圆几十里的富户,面对灾情,他行善心施以救济,把个人多年的积蓄拿出从外地购入面粉,再把面粉制作成面皮,然后免费分发给灾民食用,他的善举感动了其他有良知的富户,大家纷纷效仿加入制作面皮和救灾工作中,帮助灾民们走过了灾荒之年。打那以后,当地人为了感恩那些在灾荒之年施以善举之人,就将面皮当成当地特色主食一直延续至今。
今天,面皮的制作在继承先辈们制作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使之更加精细。首先把适量的面粉加入温水搅拌成絮,再揉成软硬适中的面团,醒30分钟,然后面团加入些许清水,像洗衣服一样揉出面浆,看到水变白浓稠就倒入另一个大盆里,再经过多次加入清水揉搓,直到揉出面筋,并且面筋上看不到白浆就差不多洗好了。把洗出来的面浆静置3—4小时,静置后的面浆是浆水分离,倒掉上面多余的清水,留下浓稠的面浆搅拌均匀备用。
将洗好的面筋上锅蒸30分钟,把蒸熟的面筋切成条状或方块备用。
蒸面皮要用一种叫面筋箩箩的灶具,先是在面筋箩箩上刷一层薄薄的食用油,然后倒入适量面浆(一次不要倒太多,不然蒸出来的面皮就厚),待锅中水开后放入箩箩(大概1一2分钟即可)看到面浆鼓起,至半透明状就可出锅,拿出来放入清水的盆里冷却,即可揭起,一张面皮的制作过程完成。
食用面皮时,用刀把一张蒸熟的面皮切成条盛入碗中,再放上几块嚼劲十足的面筋,撒上碧绿的黄瓜丝、菠菜段,再来一撮胡萝卜丝、黄豆芽、香菜,浇上一大勺红艳艳的油泼辣子,滴上几滴冲鼻子的芥末油,一勺蒜汁,再来一大勺香喷喷的柿子醋,放适量的盐,轻轻一搅拌,众多调味演奏的大合唱迅速弥漫开来,个个音符都跳动着拨弄那根关于吃的神经,叩醒了味蕾,让其进入一个极度的享受状态,真是唇齿留香,余味无穷呀……
食物联结的,不只是味觉器官,还有季节、时令和过往。而今食物功能早已跨越温饱,更能肩负起治愈人心的作用。酸甜苦辣咸在平衡对抗中,总能让你在某一刻唤起内心的记忆。那舌尖上的乡愁,会在某个瞬间击中你。关于往事的记忆,会在脑海里汹涌而出,甚至让人落泪。也许是妈妈亲手蒸的面皮,也许是奶奶亲手做的一碗手工面……就是这个味道,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在外面受的委屈,难熬的孤独,在妈妈慈爱的眼中,一碗五味面皮中,消失不见。
一个人从小到大吃到的东西,它温暖了我们的胃,让胃永远地记住了它,在我们的味蕾上都会留下痕迹,当味蕾重新遇到它的时候,就会产生激烈的化学反应,甚至让你为其疯狂。就算是你老了,仍然会记得那个味道,这大概就是乡愁吧。每次尝到的时候,总能够浮现一些回忆,特殊的记忆就会被这深藏在内心的味道所唤醒,唤醒对家乡,家人及亲情,友情的无尽思念。
远在异乡的人,时时刻刻惦念家乡的味道,这,何尝不是一种乡愁呢?
在陕西汉中的农家年夜饭上,甜粉蒸肉一直深受人们青睐。甜粉蒸肉又叫板栗粉蒸肉,顾名思义,这道菜所使用的并非平常的蒸肉米粉,而是板栗粉。
香甜软糯的粉蒸肉。
原料:五花肉、板栗粉、蜂蜜、苦豆子粉。
做法:
1.将野生小板栗去壳剥皮,晒干后用粉碎机打成粉末,为了使板栗粉更加细腻,一般需要三至四次打磨。
2.五花肉焯水,切成薄片备用。
3.文火将锅烧热,倒入适量蜂蜜,待蜂蜜全部融化后关火。
4.倒入切好的五花肉,翻拌均匀,每一片肉的两面都均匀裹上蜂蜜。
5.倒入板栗粉、少量苦豆子粉,继续翻拌,让裹满蜂蜜的五花肉粘上一层板栗粉。
6.肉皮向下整齐摆放入蒸碗,两边再各放一片,将锅中剩余的板栗粉铺满蒸碗。向蒸碗内淋入适量清水,上笼蒸制三小时为宜。
特点:肉质香甜,甜而不腻,老少皆宜。
最新网址:xia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