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早,一个好友向我提了个问题:说灌婴跑去淮南,在黥布的老巢肆无忌惮的闹腾,为何黥布不回军救援,傻着脸和刘邦搞对峙?
听完他的话,我发现在上一节的内容中,我漏掉了两个人,一个是齐王刘肥,另一个就是齐相曹参。
在此虽然说到了两个人,实际上在这次活动中真正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曹参。
就在灌婴骑兵奇袭淮南腹地时,黥布也做了些动作,可他的这些动作却被及时赶来的曹参消泯于无形。
虽然黥布在和刘邦的第一轮pk中占据优势,甚至把刘邦赶进庸城,不敢动弹。然而,黥布自己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刘邦带来的是十几万手提武器的正规军,这不是一个小数目,自己的兵力并没有占绝对的优势。虽然自己千方百计想尽快解决掉刘邦,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无论他怎么敲门,刘邦就是不让他进去。这让战局陷入胶着。
但此时的黥布,却不情愿轻易撤军,原因也很好理解,好不容易逮住了刘邦,如果此次不解决掉他,那将来则后患无穷。眼前的这个诱惑太大了。因此,黥布把自己的目光全部倾注在面前的这座小城上。
我们经常说,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黥布这一次就是这么个观点。丢掉淮南无所谓,只要能灭掉眼前的刘邦,那天下就唾手可得。这就是黥布此时的想法。
虽然黥布要抓主要矛盾,但也并不是对老家不管不顾,毕竟那是他的军粮和兵源的供给地,更是老婆孩子的居住地,他还是比较重视的。因此,黥布在得到灌婴的动向后,及时派人提醒自己的上柱国和大司马——“守城勿攻,拖住灌婴,待自己解决掉刘邦后,合兵击之”。
黥布操透了心,可上柱国和大司马却很不争气,把他的话当成了耳旁风,左耳边进有耳边出,没留下一丁点痕迹。上柱国和大司马根本就不愿意搞防守,他们觉的这样做很丢人,所以主动出击,去找灌婴打架。可不幸的是,他们的表现太为差劲,在灌婴骑兵的冲击下,几乎全军覆没。
随即,黥布调动留守荆地的大军准备渡过淮河,支援老巢。但这路大军并没能出发,因为有人赶了过来。
赶来的人就是刘肥和曹参。
刘肥根本没带过兵,能力也很一般。但这位仁兄比较活泛,也比较有眼色,比二弟刘盈要滑头的多。应该说这为仁兄是个热心肠,也喜欢凑热闹,在他的那些兄弟之中,他是个比较喜欢热闹的人。当然,还有比他更爱凑热闹的人,待我们以后再加以介绍。
由于刘肥出身不好,很不幸地被排除在“太子”的候选名单之外。正因为此,可能让刘邦有些过意不去,为他做了些补偿,早在韩信改称“楚王”后,就封刘肥为齐王,王齐地七十二城。
在老刘家,刘肥是第一个被封王的人,他的地盘也是最大、最富庶的。能得到这么个结果,也该知足了。
刘肥称王后,刘邦派来了一个极为信任,能力也超强的人前来辅佐。这个人就是曹参。这个人的到来,对刘肥的影响真是太大了。可以说刘肥这辈子能够混个自然死亡,和这个曹参有莫大的关系。
曹参是个老革命,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他的地位和萧何不相上下。二人既是最好的朋友和知己,当然也是暗中较劲的对手。
在这段时间里,萧何身居丞相,常驻后方,保障后勤;曹参做为领军大将,开疆裂土,所向披靡。一将一相,配合的无比默契。“携手并进”这个词,似乎能够形容这两个人这段时间的表现。
但是,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两人的差距逐渐显露了出来。
刘邦称帝后,排列功绩,群臣推举曹参位列第一,然而刘邦却出人意料地把第一的名号赏给了萧何。更让人生气的是,刘邦还做了个“功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xia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