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问题,我会让父皇直接从京城调兵。”
杨宪开口笑道:“扬州府辖下三个营,近五千兵马,治安问题太子殿下完全不用担心。”
朱标能不担心吗,扬州离京城这么近,万一出现什么意外,谁也担待不起。
如果这个提议不是杨宪提的,朱标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答应的。
“杨卿这是要效仿宋范公的以工代赈之法吗?”朱标开口道。
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当时在杭州做最高行政长官。
恰逢那年,江浙地区因天灾饥荒,百姓饿死者、流民无数。
范仲淹采取的措施之中,其中有一条关键举措便是大兴土木,以工代赈。
范仲淹劝说寺院趁劳动力成本低,兴修寺院,自己也大修各种官府衙门建筑,为流民提供工作岗位。
按照史文记载,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以工代赈之法,按现代人来看自然是哪哪都好。
可这在古代却并不好实施。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各朝各代,几乎没人用这一政策的原因。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我国古代是农业社会。
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说,他们的工作就是种地。
灾荒之年,大旱一场,土地皲裂,种啥啥不活。
本身就是没有足够的粮食,让百姓们做工并不能产生更多粮食,所以还是要大量拨下救灾粮。
相比于单纯让百姓们苟活,一些米汤,甚至麸糠就够了。
而以工代赈,既然要让这些灾民们干活,起码得让他们吃饱有力气。
因此以工代赈,朝廷这边反而要投入更多的救灾粮。
这与朝廷赈灾的根本目的,相背离。
对于朝廷来说,只需要不产生大量流民,引起地方暴乱就行。
这时就有人会问了,以工代赈,劳动力多低廉啊。
范仲淹就是这么想的,可是你看看他的那些“工”,全都是像修葺寺庙和衙门建筑一类事情。
没办法产生很大的收益。
还是那句话,农业社会,并没有那么多的“工”,或者说有价值的工种可以提供。
范仲淹的行为,毫无意外引来了监察官员的弹劾。
弹劾奏章里讲,范仲淹不想着如何救灾,反而大兴土木工程,损耗民力。
正是因为知道这些,朱标才对杨宪的做法表示担忧。
只是他的担忧对于杨宪来说完全是多余的,因为扬州大开发本身就需要大量的人,趁着这个时候劳动力低廉,不仅可以省下一大笔钱,同时还能顺带把功绩点给赚了。
“扬州这边真的需要这么人吗?”朱标开口问道。
杨宪笑道:“我还怕人不够呢。”
各个小区建筑工地需要人,各个工厂需要人,最后实在不行,还可以修路。
那条计划中的京扬公路,也差不多是时候可以动工了。
杨宪一边说,朱标在一旁听着,越听越震惊。
“太子殿下放心就是了,到时候如果真的实在容纳不了,还能把这些百姓送往各地的羊毛加工厂,提早为今年的冬天做准备。”杨宪开口道。
最新网址:xia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