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坖当然知道哪里有铜。倭国就出产大量的银、铜。
一想到此,朱载坖对于蒋洲的倭国之行充满了希望,倭国的银铜对于大明来说现在确实是十分重要,铸钱需要铜,制造各种火器也需要铜,银子就更不必说,朝廷的银子从来都不够用。
朱载坖现在还没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只能让严世蕃先整顿南京军器局,只要要造出堪用的军器再说。
朱载坖处理完这些事情,回到临淮侯府,嘉靖的上谕也已经到达南京,朱载坖领受了嘉靖的上谕后,对于嘉靖同意这些士子们赎刑极为不满,在他看来,不将这些士子们处斩,已经是法外开恩了,现在又允许他们赎刑,未免太过于便宜他们了。
讲官们为朱载坖分析了嘉靖和内阁的决策心理。作为皇帝和内阁首辅,首先是要考虑朝廷的稳定,打击东南士绅集团,固然是嘉靖和严嵩赞成的,但是不能引起朝局的动荡,否则那就麻烦了。
眼下东南士绅集团,已经做大,不是轻易可以动了,只可徐徐图之,不可冒进。整个东南文风鼎盛,经由科举入仕的官员如过江之鲫,车载斗量,但凡家有余力的百姓,都不免供自家子弟读书上进。
因为仕途潜在的经济收益,以及士绅阶层享有的各种免役,礼遇特权更加刺激了人们从科举入仕的强烈欲望,也大大提高了科举功名的社会声望值,在百姓眼里,功名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重要的是政治庇护和经济利益,因而一旦科 举中式,便可获得超出庶民的特殊地位。
江南地区,科第兴盛。功名之士除进入朝廷中枢机构和府县衙门外, 更多的则是滞留乡里,形成庞大的士绅阶层。他们通过各种师生、同年、亲缘、地缘等关系网络,以及官府赋予的特权,广泛地干预朝廷和地方事务,形成庞大的官僚集团,即便是嘉靖贵为皇帝,也不能等闲视之。
而且整个东南士绅集团的成分也极其复杂,他们当中既有聚敛无度、武断乡曲的豪门劣绅,也有淡泊自守,独善其身的隐士,还有以道统自任,坚守儒家伦理阵地,敢与朝廷争“是非”的“正身之士”。不能一概论之。
更何况东南是朝廷的财源,绝对不能出乱子的。而士绅也有维护东南稳定的作用,嘉靖对于东南士绅的态度是很复杂的,既然限制东南士绅的势力过于膨胀,又要利用东南士绅稳定东南,为朝廷保证财源。
东南据江瞰海,富室大家,蛮商泊贾,交错于水陆之道,是大明的文章锦绣地,温柔富贵乡。培育了庞大是士绅阶层,其实能够出仕的士绅仅占整个士绅极小的一部分,大明一科取士不过四百,东南出身的官员常年在二百多左右,还有部分举人也出仕,仕进范围多止于县令、府县教职等六七品官阶。
生员因人数众多且无出仕资格,而成为基层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xia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