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穿越修仙界,我成了正道楷模 断绝关系后,不孝儿女纷纷认爹 乾坤造化:万物同流,生生不息 国运:我全王悟空,队友杨蜜小舞 修仙的我不小心成了高考状元 关东小土匪 潜风唐 大明:皇兄,你的江山我来守! 清穿红楼黛玉:四爷的娇娇福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章 周本纪 (第1/2页)

    周后稷啊,这名儿可真有特色,直接就叫“弃”。他的老妈,出身名门有邰氏,名叫姜原,还是帝喾的元配呢。话说有一天,姜原大姐心血来潮,跑到野外去溜达。突然,她看到了一串巨人的脚印,心里那个激动啊,就想踩上去试试。结果这一踩,她整个人就动得跟怀孕似的。

    过了不久,她还真生了个儿子。姜原一看,心想这儿子来得这么离奇,肯定不是什么好兆头,于是就把他扔到了小巷子里。奇怪的是,马和牛路过都不踩他;她又把儿子扔到林子里,结果正好碰到林子里人多,又不得不换个地方;最后,她把儿子扔到了冰上,结果一群飞鸟飞过来,用翅膀把他盖得严严实实的。

    姜原一看这情景,觉得儿子肯定是神灵转世,于是就把他收养了。回想起当初想扔掉他的念头,就给他取了个名儿叫“弃”。哎,这周后稷的人生经历可真是比小说还精彩啊!

    说起周后稷小时候啊,那可真是个“小巨人”般的存在,志气大得跟山一样高。他玩的东西可跟别的小孩不一样,别人玩泥巴,他玩种树、种麻、种豆子,还种得特别好,那些麻和豆子长得绿油油的,简直美极了。等到他长大成人,更是对农耕情有独钟,看地选种,一把好手。老百姓们看他这么能干,都纷纷学着他来。

    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连帝尧都听说了。帝尧一听,这周后稷不错啊,立马就提拔他当了农师。这下好了,天下老百姓都跟着沾光,周后稷也成了大功臣。帝舜更是赞不绝口,说:“周后稷啊,你可是老百姓的救星啊,自从有了你,大家才告别了饥荒,你种的谷物让百姓们过上了好日子。”于是,帝舜大手一挥,把有邰这块地封给了周后稷,还给他取了个响亮的名号叫“后稷”,并且赐他姬姓。

    这后稷啊,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在陶唐、虞、夏这几个时代,他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德行高尚,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要是搁现在啊,这周后稷肯定得是个网红大V,天天上热搜,粉丝多得数不完!

    后稷去世后,他的儿子不窋就接替了他的位置。这不窋啊,到了晚年,眼见着夏朝政权日渐衰败,大家也都懒得去务农了。这不窋一看,这不行啊,再这样下去,我这饭碗都得丢了。于是,他就带着族人跑到了戎狄的地盘,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不窋去世后,他的儿子鞠又接了班。鞠去世后,公刘就闪亮登场了。这公刘啊,虽然身在戎狄之间,但心里想的都是怎么恢复后稷的事业。他带着大家耕种土地,因地制宜,从漆水、沮水一直发展到渭水边,采集各种材料,让行路的人有物资可用,居住的人有积蓄可存。老百姓们过上了好日子,都对公刘感激不已,纷纷搬家过来归附他。周朝的兴盛啊,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所以诗人们都歌颂公刘的功德。

    公刘去世后,他的儿子庆节继承了王位,把国家定都在了豳地。这庆节啊,也是个有能力的君主,他继承了公刘的事业,继续带着大家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周朝在他的治理下,越来越繁荣昌盛。老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都对庆节赞不绝口。

    庆节去世后,他的儿子皇仆继承了王位。皇仆去世后,差弗又接了班。差弗之后是毁隃,毁隃之后是公非,公非之后是高圉,高圉之后是亚圉,亚圉之后是公叔祖类。这公叔祖类去世后,古公亶父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古公亶父啊,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继承了后稷和公刘的事业,不仅积累德行,还十分注重道义,因此得到了国人的一致拥戴。可是啊,这薰育戎狄部落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他们总是来攻打古公亶父,想要抢夺财物。古公亶父也是大方,给了一次又一次。但这薰育戎狄部落啊,胃口越来越大,后来竟然想要古公亶父的地盘和百姓。这下老百姓可都怒了,纷纷要求开战。

    可古公亶父却摇摇头说:“咱们老百姓立君,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现在薰育戎狄攻打咱们,不就是为了咱们的地盘和百姓吗?百姓在我这里和在他们那里,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为了我的缘故让大家去打仗,杀人父子再让我来统治他们,这种事儿我可不忍心做。”于是,他带着自己的亲信离开了豳地,渡过了漆水和沮水,翻过了梁山,最后在岐山脚下安了家。

    这豳地的老百姓啊,对古公亶父可是情深意重,扶老携幼地全都跟着他来到了岐山。就连其他国家的老百姓听说了古公亶父的仁义,也纷纷来投奔他。于是,古公亶父开始着手改革戎狄的习俗,修建城池和房屋,让大家分别居住。他还设立了各种官职,管理国家事务。老百姓们过上了安定祥和的日子,都高兴地唱歌跳舞,歌颂古公亶父的功德。

    古公啊,这老爷子可有俩儿子,大的叫太伯,二的叫虞仲。太姜呢,生了个小儿子叫季历。这季历啊,娶了个媳妇叫太任,俩人都是贤良淑德的好典范,生了个儿子叫昌,这小家伙出生时可不得了,浑身都是圣人的光芒。古公一看,心里就琢磨开了:“咱们家这辈子,指定得出个了不起的人物,我看这昌小子就有戏!”

    这长子太伯和虞仲啊,都是聪明绝顶的人,一看老爸这意思,就明白他想把家业传给季历,好让昌小子将来接手。这哥俩也是实在人,没二话,一商量,就跑到荆蛮之地去了,还特意文了身、断了发,表示跟家业彻底告别,好让季历顺利接班。

    这哥俩的举动啊,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你说这为了成全弟弟,连家都不要了,还特意去文身断发,这不是典型的“让贤”吗?不过话说回来,这古公一家可真是有福气,有这么懂事孝顺的儿子,将来昌小子接手家业,肯定能把家族发扬光大!

    古公老爷子一走,季历就接了他的班,这就是咱们说的公季啦。这公季啊,可是个有模有样的主儿,他一心一意地遵循着古公老爷子留下的老路子,厚道得没话说,行事也特讲义气。诸侯们一看,哎呦,这公季不错嘛,都挺服他的。

    公季一走,他的儿子昌就接了他的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西伯啦,后来大家都叫他文王。这文王啊,可真是个人才,他继承了后稷和公刘的事业,还遵循着古公和公季的老规矩。他为人特别仁义,尊敬老人,疼爱小孩。对那些有贤德的人,他更是礼遇有加,忙到连中午饭都顾不上吃,就为了等着和那些贤士们聊天。所以啊,好多贤士都乐意投奔他。就像伯夷和叔齐,他们俩本来在孤竹国待着,一听说西伯特别会照顾老人,就立马跑过来投奔他了。还有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这些人,也都纷纷跑来归附他。这文王啊,真是个人才磁铁,把大家都吸引过来了。

    这崇侯虎啊,可是个捣蛋鬼,跑去找殷纣告西伯的状:“大王啊,你得小心那个西伯啊,他人好心善,大家都喜欢他,将来可不利于您的统治啊!”殷纣一听,立马把西伯关进了羑里大牢。闳夭他们一看这情况,急得团团转。怎么办呢?得想办法救人啊!

    于是,他们四处搜罗宝贝,找来了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漂亮马匹、有熊的九匹骏马,还有其他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儿,然后通过殷纣身边的红人费仲,把这些宝贝献给了殷纣。殷纣一看,哎呦,这些东西真不错,高兴得不得了,说:“光这美女和马匹就值得放西伯一马了,更何况还有这么多好东西!”于是,他就赦免了西伯,还赐给他弓箭斧钺,让他有了征伐的权力。同时,他告诉西伯:“告你状的那个,就是崇侯虎!”

    西伯也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要想彻底摆脱困境,还得再下点功夫。于是,他主动献上洛西之地,请求殷纣废除残酷的炮烙之刑。殷纣一看,这西伯还挺上道的,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这样一来,西伯不仅重获自由,还得到了征伐的权力,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啊!而那个崇侯虎呢?估计还在家里琢磨着怎么再告别人的状呢!

    西伯这人啊,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可是做了不少好事,因此诸侯们都喜欢找他评理。这不,虞国和芮国的人就因为一场官司闹得不可开交,特地跑到周国来找西伯评理。

    他们一进周国的地界,就看到耕田的人都互相礼让田界,老百姓也都尊老爱幼。虞国和芮国的人一看这情景,连西伯的面都还没见呢,就感到惭愧了。他们互相说:“咱们争的那点事儿,在周国人看来简直就是耻辱啊!咱们还争个啥劲儿呢,去了也是自取其辱。”于是,他们就决定回去了,还都互相礼让着走了。

    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诸侯们听说了都纷纷议论:“看来西伯真是个受天命的君主啊!”就这样,西伯的名声越来越响,大家都佩服他的德行和智慧。

    第二年,西伯带着大军去讨伐犬戎,就像去邻居家串门一样轻松。又过了一年,他们又去收拾密须,简直就像打扫自家院子。接着,耆国也不幸成了他们的手下败将,这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说西伯是不是开了外挂啊!

    殷朝的祖伊听到这些消息,心里咯噔一下,赶紧跑去告诉帝纣:“大王啊,这西伯是不是太嚣张了点?咱们得小心啊!”帝纣却不以为意,撇撇嘴说:“怕啥?不是有天命护着我吗?他能翻起啥浪花?”

    就这样,又过了一年,西伯的大军又踏上了邘的土地。再然后,崇侯虎那个倒霉蛋也成了他们的目标。西伯在丰邑建了个新城,然后就从岐下搬到了丰邑,过上了新生活。

    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多久,西伯就驾鹤西去了。他的儿子发继位,这就是后来的武王。大家都说,这武王会不会比他老爸还猛啊?咱们拭目以待吧!

    话说这西伯啊,他老人家一坐龙椅就是五十年,真是个长寿的老神仙!想当年他被关进羑里大牢,闲来无事就琢磨那八卦,结果一不留神,硬是把八卦升级成了六十四卦,这脑袋瓜子可真不是盖的!

    诗人们歌颂西伯,都说他老人家是奉了天命当的王,还记得他处理虞国和芮国那场官司吗?那英明果断的劲儿,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惜啊,好人不长命,他老人家十年后就去世了,谥号“文王”,真是个名垂青史的好君主啊!

    这文王一上台,就忙着改革法度,制定历法,真是个勤政爱民的好领导!他还追尊自己的爷爷古公为“太王”,爸爸公季为“王季”,看来他们家的王气,是从太王那时候就开始兴旺起来的啊!

    武王一上台,那阵势可不得了!立马请来了太公望当他的军师,周公旦做他的辅政大臣,还有召公、毕公这一大帮子人,都围着他转。武王呢,就一门心思地继承和发展文王的事业,这劲头儿,简直比打了鸡血还猛!

    话说九年过去了,武王决定给毕地来个祭祀大典。他站在东边眺望兵士们,一直看到了盟津。他特意为文王做了个木牌牌,放在车上,让中军抬着。武王自称是太子发,说他是奉了文王的命令来讨伐的,自己可不敢擅作主张。

    于是,他告诉司马、司徒、司空和各位将领:“大家要严肃点,别嘻嘻哈哈的!我承认我啥都不懂,但先祖有德,我作为小子只是继承先人的功业,然后公平公正地给大家赏罚,以此确定每个人的功劳。”说完,他就下令出征了。

    师尚父这个老头子,也不甘示弱,大喊道:“都给我听好了,带上你们的兵马和船只,敢落后的,一律斩首!”武王渡河时,河中央突然跳出一条白鱼,直接蹦进了他的船里。武王赶紧捞起来,当场就祭了天。刚渡过河,天上突然降下一团火,从天上一直烧到王屋山,然后变成了一只红色的乌鸦,那叫声啊,简直震天响!

    这时候,盟津那边竟然有八百个诸侯,没打招呼就聚到了一起。大家都说:“纣王这回可以讨伐了!”武王却摇摇头说:“你们啊,还不知道天命呢,现在还不是时候。”说完,他就带着大军回去了。看来,这武王还是个挺有耐心的家伙呢!

    过了两年,武王耳朵边儿又传来了风声,说那纣王啊,越来越昏庸无道、残暴不仁了,居然把王子比干给杀了,还把箕子给囚禁了起来。太师疵和少师强这俩哥们儿一看形势不妙,抱着乐器就投奔周国来了。武王一看,这机会来了啊,就遍告诸侯说:“殷商这罪孽深重啊,咱们得一块儿去讨伐他!”于是他就遵照文王的遗志,带着三百辆战车、三千名虎贲勇士和四万五千名甲士,浩浩荡荡地东征伐纣去了。

    到了十一年十二月戊午那天,大军渡过了盟津,诸侯们也都来齐了。武王一看这阵势,激动地说:“大家加油啊,别偷懒!”接着他就发表了太誓,向众人宣告:“现在这殷王纣啊,居然听信女人的话,自己跟天断绝了关系,还毁坏了国家的三正制度,疏远了自己的亲族兄弟,甚至抛弃了先祖的乐曲,改弄些淫声荡曲来取悦妇人。所以啊,我今天就要替天行道,执行天罚!大家加油啊,这事儿可一不可再,更不可三啊!”

    二月甲子那天,天还没亮呢,武王就带着大军赶到了商朝的郊外牧野,准备开打前先来一场誓师大会。武王左手拄着黄钺,右手举着白旄,一挥手,就大喊起来:“喂喂喂!西边儿来的将士们,都给我听好了!”接着,武王就开始发表他的演讲了:“哎哟喂,咱们这儿有国王、冢君、司徒、司马、司空,还有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的战士们,都给我拿起戈、盾,立起矛,我要给你们训话了!”

    武王接着说:“古时候有句话说得好,‘母鸡可不能打鸣。要是母鸡打鸣了,那这家子可就遭殃了’。现在那殷王纣啊,就只听女人的话,把祖先的祭祀都抛到脑后了,把家国都丢在了一边,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用了,反倒把那些犯罪的逃犯当宝贝,让他们去欺压百姓,祸害商国。所以啊,我今天就要替天行道,执行天罚!大家听着,今天这事儿,咱们只需要走个六步七步,就停下来整整队形,加油啊同志们!再打个四回五回六回七回,也停下来整整队形,加油啊同志们!咱们要威武雄壮,像虎、像熊、像豺、像狼一样勇猛,在商朝的郊外,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然后咱们就回去西边儿继续干活儿,加油啊同志们!要是谁敢偷懒不使劲儿,嘿嘿,那可就等着挨板子吧!”

    誓师大会结束,诸侯们的兵车一共有四千辆,都整齐地排列在牧野,准备开打!

    帝纣一听说武王来了,也急忙调集了七十万大军去迎战。武王这边呢,派了师尚父和百夫长去挑战,然后大军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冲向帝纣的军队。说起来你可能不信,那纣王的大军啊,虽然人数众多,但心里其实都盼着武王快点赢呢!所以他们呀,都把兵器倒过来拿,专门给武王让路。武王一看这架势,赶紧加速冲过去,结果纣王的兵将们纷纷掉头就跑,跟纣王说拜拜了。

    纣王一看大势已去,转身就跑上了鹿台,把那些宝贝玉器都披在身上,然后一把火把自己给烧了。武王呢,高举大白旗,指挥着诸侯们。诸侯们一看武王赢了,都纷纷向他行礼。武王也客气地回了礼,然后带着诸侯们进了商国。商国的老百姓都等在城外,武王就让大臣们去告诉他们:“上天保佑我们胜利了!”老百姓一听,都跪下磕头,武王也赶紧回礼。

    接着,武王就去了纣王自焚的地方。他亲自拿起弓箭,射了三箭才下车,然后又用剑砍、用黄钺斩,最后把纣王的头砍下来,挂在大白旗上。处理完纣王,武王又找到了纣王的两个宠妾。这两个女人一看大势已去,都自杀了。武王又射了三箭,用剑砍、用玄钺斩,把她们的头也砍下来,挂在小白旗上。忙完这些,武王才带着军队返回。

    哎,这武王啊,真是个忙人!不过话说回来,这纣王也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第二天一大早,武王就下令修路,还整治了神社和商纣王的宫殿。到了约定的时辰,百夫们扛着大旗在前面开路。武王的弟弟叔振铎驾着常车,周公旦拿着大钺,毕公拿着小钺,一左一右护卫着武王。散宜生、太颠、闳夭这些人都手执利剑,保护武王的安全。

    一行人进了城,武王站在神社的南边,大军站在他的左右两侧,毕恭毕敬地跟随着。毛叔郑捧着清水,卫康叔封布置着祭祀用的物品,召公奭负责赞美神的功德,师尚父则牵着祭祀用的牲畜。尹佚开始念祝词:“殷朝的末代子孙季纣,废弃了先王的明德,侮辱神明、不敬祭祀,残暴地对待商邑的百姓,他的罪行已经传到了天皇上帝那里。”

    武王听完,连忙拜了两拜,磕头说:“我接受天命,推翻殷朝,承受上天的明命。”说完,他又拜了两拜,磕了个头,这才带着大家退出神社。

    哎,这武王啊,真是个懂规矩的好孩子,对神明恭敬得不得了。不过话说回来,这季纣也真是够可以的,居然能把天都给惹怒了,这下好了,自食其果了吧!

    武王把商纣王的儿子禄父和那些剩下的殷朝百姓给安顿好了。他觉得殷朝这边刚刚安定下来,还需要人看着,于是就派他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去辅佐禄父治理殷朝。

    然后他又下令让召公把箕子从牢里放出来,让毕公把百姓们也从牢里放出来。他还特别表彰了商容,在他的家门口立了块牌子。

    接着,武王又叫南宫括去把鹿台里的财宝和钜桥仓库里的粮食都拿出来,分给那些贫穷弱小的人们。南宫括和史佚还负责把九鼎和那些宝玉都收起来保管好。闳夭则被派去修缮比干的墓。

    在军队里,武王还安排了宗祝进行祭祀活动,感谢神明保佑。搞完这些,武王就带着大军开开心心地回家去了。路上他还顺便去打了个猎,记下了这些天的政事,写了篇《武成》来纪念。

    回到家后,武王开始分封诸侯,赏赐他们宗庙祭祀用的礼器,还制作了分封殷朝遗民时用的器物。他想起那些先代的圣王们,于是就把神农、黄帝、尧、舜、禹的后代都给封了地,分别在焦、祝、蓟、陈、杞这些地方。

    接下来,武王开始封赏那些有功之臣和谋士。师尚父作为头号功臣,被封在了营丘,建立了齐国。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被封在曲阜,建立了鲁国。召公奭被封在燕地。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叔鲜和叔度则分别被封在管和蔡。其他的功臣们也都按照功劳大小,依次得到了封赏。

    嘿,这武王可真是大方啊,不仅让百姓们过上了好日子,还不忘记那些有功之臣,真是个人人称赞的好君主啊!

    武王啊,召集了九州之长,登上了豳山的高地,远眺商朝的都城。等到他回到周地,竟然整夜都睡不着。周公旦急忙赶到武王那儿,问:“咋的了,大王您咋不睡觉呢?”武王叹了口气,说:“告诉你吧,这天哪,就是不再眷顾殷商了。想想看,从商汤灭夏至今都六十年了,如今这商朝啊,就像牧场里的麋鹿、满天的飞鸿,已经失去了天命的庇佑。可如今天命却选择了我,让我成就大业。想当初,殷商受天命建立,那时他们册封的名士有三百六十人,虽然现在已经不再显赫,但也没有彻底灭亡,直到如今。我这王位还没坐稳呢,哪有心思睡觉啊!”

    武王又说:“我要稳固这天命所赐的宝座,依照天意来治理国家,全力清除那些邪恶势力,从殷纣王那里接受教训。我要日夜辛劳,来安定我们西周的疆土。我要身穿鲜明的礼服,彰显我的德行。从洛水到伊水,我要让百姓安居乐业,不再动荡。那里有夏朝遗民的居所,我南望三涂山,北眺岳山边境,又回头看看黄河,还有那洛水、伊水,都不离天室太远。”

    安排好周朝的国都后,武王这才离开洛邑。他把马儿放归华山之南,让牛群在桃林原野上自由漫步。兵器入库,战马入厩,战士们解散回家:这一切都是向天下宣告,从此不再动用武力了。

    嘿,这武王可真是英明啊!他不仅知道怎么打仗,更懂得怎么治国。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真正的王者风范啊!至于那些战马和兵器,就让它们好好休息吧,毕竟和平的日子才是大家最盼望的。

    武王搞定殷商后,过了两年,他突然想起了箕子,就跑去问他:“喂,箕子老哥,你说说看,殷商是怎么亡国的啊?”箕子一听这话,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哎呀,这武王咋又提起这茬儿了呢?”他本来就不想说殷商的坏话,可武王这么问,他也不好直接拒绝。于是,箕子就想了想,说:“唉,其实殷商亡国的原因啊,跟天道有关。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殷商违背了天道,所以就亡国了。”武王一听这话,心里就有点儿不舒服了,心想:“你这箕子,说话咋这么拐弯抹角的呢?我问你殷商亡国的原因,你跟我说天道,这不是答非所问嘛!”不过,武王毕竟是武王,他也没多说什么,只是心里暗暗决定,以后还是少问这种敏感问题为妙。

    武王生病了,这可急坏了天下的群臣们。毕竟天下还没完全安定下来呢,群公们一个个都忧心忡忡的。于是,大家决定来一场穆卜,看看武王的病情到底怎么样。周公呢,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他亲自斋戒沐浴,还打算自己当个替身,代替武王生病。嘿,说来也神奇,这么一来,武王的病情竟然有所好转了。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武王还是去世了。太子诵继承了王位,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成王。唉,武王这一走,天下又不知道要掀起多少风浪了。不过话说回来,周公这替身当的,也算是尽心尽力了,不知道他会不会因此得个“最佳替身奖”呢?

    成王年纪还小,周朝刚平定天下,周公怕诸侯们反叛,就暂时代理朝政,掌管国家大事。管叔、蔡叔这些武王的弟弟们,心里对周公有点儿不放心,觉得他不靠谱,于是就跟着武庚一起搞叛乱,想反叛周朝。周公奉了成王的命令,出兵讨伐武庚和管叔,把蔡叔给流放了。然后,他找了微子开来代替殷朝的后代,让他在宋国建国。周公还收留了不少殷朝的遗民,把武王的弟弟封到卫国,让他当卫康叔。

    那时候,晋国的唐叔得到了好谷子,就献给成王。成王呢,又把这谷子转交给在前线的周公。周公在东边接受了这谷子,这可是代表天子的命令啊。刚开始,管叔、蔡叔反叛周朝,周公花了三年时间才把他们搞定。这期间,他写了好几篇文章,先是《大诰》,然后是《微子之命》,接着是《归禾》和《嘉禾》,还有《康诰》、《酒诰》、《梓材》等等。这些文章都收录在《周公之篇》里。

    周公代理朝政七年,成王终于长大了。周公就把政权交还给成王,自己退下来,站在群臣的位置上,规规矩矩地辅佐成王。这周公啊,真是个懂得进退的聪明人,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什么时候该抓紧。这一下,周朝又安稳了好一阵子,成王也在他的辅佐下,逐渐展现出了一代明君的风采。

    成王坐在丰邑的宝座上,心里琢磨着该怎么继续老爸武王的伟大事业。于是他派召公去重新建设洛邑,完成武王未竟的志向。周公呢,又进行了一次占卜,仔仔细细地审视了结果,终于下定决心,把洛邑给建好了,还特意把九鼎放在那儿。他得意地说:“这里可是天下的中心,四方的诸侯来进贡,路程都一样,不偏不倚,公平公正!”于是,周公写下了《召诰》和《洛诰》这两篇文章,记录下了这件大事。

    成王把殷朝的遗民迁到了新的地方,周公奉了王命,又去给他们做了一番思想工作,写下了《多士》和《无佚》这两篇文章。召公担任了保护国家的重任,周公则当起了老师,教导百姓。他们一起向东攻打淮夷,把奄国给灭了,还把奄国的国君迁到了薄姑。成王从奄国回来,在宗周休息了一下,写下了《多方》这篇文章。在铲除了殷朝的残余势力后,他们又去攻打淮夷,回到丰邑后,又制定了《周官》这部法律。从此,礼乐制度得到了兴盛,国家的制度也得到了改革,百姓们和睦相处,一片祥和。

    成王讨伐完东夷后,息慎国还来祝贺呢!成王一高兴,就赐给荣伯一些宝贝,还让他写了篇《贿息慎之命》的文章来记录这件事。看来,这成王不仅是个会打仗的君主,还是个懂得治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xiashukan.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回眸一笑的温暖 出狱后,我娶了黑道大小姐 掠仙 黄金充值我越来越非人了 控制直接控到死,你管这叫辅助? 惊!上将夫人竟然不是F级 诸天:从万界盆开始走向人间巅峰 重生之幸福蜜恋 娇宠小画家 读心吃大瓜!修真界瓜田里都是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