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通天道观 百世轮回,反派不当了 异能觉醒后,我成了末日霸主 我成短剧男主如何爽快人生! 四合院:生那么多孩子!怪我咯 狐狸村的故事 王爷眼瞎?王妃她风情万种你别哭 都市民间杂谈 星际女主杀穿修真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60章 李光地与清初三大思想家 (第1/2页)

    李光地(1642年—1718年),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人,当了康熙48年的重要大臣(康熙时期没有设宰相一职),理学家。康熙称他为“一代完人”。

    李光地自幼聪颖,4岁认字,5岁入幼学,7岁学于外祖父家,13岁遍读儒家经典,精通诸子百家、历数、兵法等。

    18岁纂《性理》,19岁纂《四书解》,后考取岁试第二名。1666年,他参加乡试中举人,1670年中进士,改选庶吉士授编修,后任掌院学士。

    在三藩之乱期间,李光地用蜡丸密信康熙帝,提出破敌之策。因坚守安溪和围攻泉州有功绩,他任翰林学士,晋升永州总兵。

    后在守孝期间被任命为内阁学士,期满返京后加授礼部侍郎,并成为太子的老师。

    在收复台湾一事上,李光地力主攻取,举荐施琅为将,并参与到施琅收复台湾的计划中,因功被封为翰林院掌院学士。

    施琅早年在郑芝龙部下,后随郑成功抗清,因与郑成功交恶降清。在未遇李光地之前,施琅虽有军事才能却未得充分施展,历经坎坷,多次易主。

    康熙二十一年,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在澎湖海战中大胜台湾水师,后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并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因平定台湾有功,施琅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他为中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其晚年功成名就,留名青史。

    李光地一生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曾因各种原因遭弹劾、降职等,但他也因在赈灾、治水等方面有功,先后任职授工部左侍郎、顺天督学、直隶巡抚和吏部尚书等职。1688年至1689年,他因被弹劾与康熙帝的不满而降职,罢免掌院学士职务,改任为通政使司通政使、兵部右侍郎等。

    李光地在学术方面也有很大成就,他一生勤于钻研程朱理学,曾编修《朱子全书》《周易折中》等。其着作还有《榕村语录》《榕村语录续集》《榕村全集》等。1718年,李光地因疝疾突发,寿终于北京,享年七十七岁,谥号“文贞”。雍正初年,加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

    李光地为官近五十年,平定三藩之乱,拒绝耿精忠的招安,并向朝廷呈送《密陈机宜》,用蜡丸密信向康熙帝提供破敌之策,虽因时局变化未完全施行其计划,但为平叛提供了重要思路,后因平三藩有功被超授侍读学士等职。

    在收复台湾问题上,李光地力排众议,主张进取台湾,并以身家性命担保举荐施琅为将,还支持施琅利用南风出兵的计划,对台湾的顺利收复起到了关键作用。台湾回归后,他又提出派兵防守等积极建议,确保了台湾的长治久安。

    李光地曾担任直隶巡抚等职,负责河务处理。在治理永定河时,他动员民众,仅用 40 天就在郭家务至柳岔口筑堤、开河 200 里,使“沿河田畴固出,二麦丰收”,康熙御书“夙志澄清”匾额赠之以表彰其治河功绩。

    李光地在康熙朝仕途顺遂,历任翰林院编修、掌院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太子老师、翰林院掌院学士、通政使司通政使、兵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务,可见康熙对他的信任和重用。

    康熙皇帝三次御赐亲笔匾额给李光地,分别是“夙志澄清”“夹辅高风”“谟明弼谐”,这些匾额是对他功绩和品德的高度认可。

    他一生勤于钻研程朱理学,对理学、经学、易学思想都有深入研究,曾编修《朱子全书》《周易折中》等书籍,其思想和着作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康熙评价他“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雍正帝称他为“一代完人”。

    李光地于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五月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77岁。康熙皇帝得知后深感悲痛,派遣恒亲王允祺前往吊唁,赏赐千两黄金,谥号“文贞”,雍正初年,又加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

    在清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不仅仅有像李光地这样的朝廷重臣,还有一批思想家以他们深刻的思考和犀利的言论,为中国的思想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们就是王夫之、顾炎武和黄宗羲,这三位被后世称为清初三大思想家。

    王夫之,生于 1619 年,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历经坎坷,却始终坚持思考和创作,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

    王夫之是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县)人,明末清初大儒,晚年隐居于衡阳石船山,世遂称船山先生。他个人经历了亡国、破家、被害、流亡等阶段,一生行迹大致可分为青年时期、中年时期、政治流亡时期、隐居着述时期、暮年时期。

    王夫之出生于一个渐趋没落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王朝聘是一位副贡生,为人正直,靠“授徒”维生。叔父王廷聘是一个饱读诗书的生员,善于诗文,多得建安风骨,王夫之从其叔父学诗,习读了大量古今诗作。

    王夫之自幼聪颖好学且十分勤勉,涉猎广泛。14岁时考中秀才,进入衡阳州学读书。湖广提学佥事王志坚欣赏王夫之才能,荐其入衡阳县学。此后,王夫之连续三次赴武昌应乡试,均受挫落第。崇祯十一年(1638年),20岁的他游学长沙岳麓书院,参加了“行社”,次年在衡州组织“匡社”。

    崇祯十五年(1642年),24岁的王夫之与长兄王介之、好友管嗣裘等考中举人。中举后,王夫之曾有过一段短暂的政治生涯。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展现出他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能。

    顺治初年,他投靠永历帝朱由榔,参加反清斗争,并就任正八品的行人司行人。但后来在永历政权中,他因营救好友金堡,接连三次上疏控诉东阁大学士王化澄,王化澄大怒之下想置他于死地,王夫之因此愤激咳血,若非有人施以援手,他几乎命断异乡。

    经历这一遭遇,加上临时寄居的桂林又被清军攻占,王夫之带着家属返回衡阳,心灰意冷的王夫之也不再介入政事,从此40年没有离开过湖南。

    王夫之的哲学,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将古代哲学发展推向高峰。其哲学思想在“气”“理”、历史进化论以及知行关系等方面都有重要进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xiashukan.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王爷眼瞎?王妃她风情万种你别哭 冬恋,不眠 大唐女皇:凤临天下 快穿,那个收割外挂的宿主 原配穿越小三,六零后女人的一生 心淼归来:纳川的宠妻日常 大秦:我那身娇体弱的贤臣 苗岭深处的阴魂 我为魔女,当镇压一切敌 我的超级大脑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