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藏书楼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藏书楼之一,始建于1561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由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现藏有古籍16万余册。
范钦(1506 年-1585 年),天一阁创始人。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范钦27岁考中进士。他在将近30年的为官生涯中,几乎走遍半个中国,每到一地都会留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
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 年),范钦升任兵部右侍郎,但因为官刚正不阿遭到政敌弹劾,被遣送回宁波老家。回乡后的范钦,将自己一生所收藏的书籍汇聚起来,建立了天一阁。
他一生喜爱藏书,为官多年,每至一地,广搜图书,还抄有丰坊的藏书,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
其藏书以明刻本为主,尤其是明代地方志、明代政书、明代实录、明代诗文集特别多,重视当代人的着作,颇具“厚今薄古”之意。
如《军令》《营规》《大阅览》《国子监监规》《武定侯郭勋招供》等官书,属当时的“内部资料”,一般藏书家即便有意收藏,也决非轻易可易觅得。
此外,天一阁还收藏了大量的明代科举录,如会试录和进士登科录等稀世文献,以及宋建阳刻本《十七史百将传》、明弘治八年(1495 年)铜活字本《会通馆印辑补古今合璧事类》等孤本。这些藏书为后世研究明代人文历史留下了珍贵资料。
天一阁建于嘉靖年间(1561年)的我国着名私人藏书楼,也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久的民间藏书楼,有“亚洲现存图书馆之称。最早藏书名为“东明草堂”,但随着藏书增多,亟需新的藏书空间,于是便建造了天一阁。
范钦根据郑玄所着《易经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语,将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楼前还修有“天一池”,希望借此引水防火。古人认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水能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阁四面临水,上通六间为一,中以书橱间隔,其下分六间,这种建筑格局也体现了以水克火的寓意。
范钦曾发现《书经新说》第六卷因夹有灵香草而完好无损,旁边的古籍却受到了虫蛀的破坏。后来他在广西购买大量灵香草放置书柜驱虫,防止蠹虫咬食书籍,使得阁内藏书能在漫长的时间里大部分保持完好。
范钦为保护藏书订立了严格的族规,如“代不分书,书不出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等。“烟酒切忌登楼;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正是这些严格的制度,使得天一阁的藏书在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后,仍能大部分得以保存。
他临终时,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白银万两,一份是天一阁及数万卷藏书,后由长子范大冲继承了天一阁,长子范大冲自愿放弃其他家产的继承权,选择继承父亲收藏的7万余卷藏书。
天一阁的族规十分严格,禁止女性登楼。宁波知府丘铁卿的内侄女钱绣芸是一位酷爱诗书的女子,她听说天一阁藏书丰富,为了能看书,设法嫁入范家。然而,即便成为范家媳妇,她依然未能登上天一阁,最终悲怨成疾,抑郁而终。
范氏家族的后人不断对天一阁进行维护和管理。天一阁经历了无数的战争、动乱,范氏家族后人艰辛守护。十世孙范邦绥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联合族人设法追回被盗阁书;十二世孙范玉森、范盈爌在民国初年奔走官府抓获盗书贼;十三世孙范鹿其参加重修天一阁委员会,率领族人与社会各界合作保护天一阁及其藏书,并在抗日战争期间将天一阁藏书转移到浙南龙泉县、庆元县保管,终使藏书不失。
康熙四年(公元 1665 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xia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