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道:“你的想法真复杂。”
他从未察觉王翦内心竟有这么多忧虑。如果有困惑,可以直接详谈,或许能得到一些建议。
人生的平衡
当然,学习是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但它不应成为人生的最大负担。否则,学习的初衷就偏离了轨道。
王翦道:“哎,我也是期待自己有所成就。”
王大汉道:“这话真打击我,如果你都不能算人才,那我还算什么呢?”作为底层人士,王翦这样的大臣尚且如此评价自己,他感到羞愧难当。
王翦轻笑:“我们的层次不同,你在中下层,我在中层稍显边缘。”这种处境难以忍受,他更羡慕王大汉那种能过上简单而满足生活的日子。
嬴政道:“你们两人倒是相互理解,我才明白为何看似无法接近的人能成为朋友。大概是因为你们都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因为深深的自卑,反而找到了共鸣。尽管这种方式带有批评,但彼此间的鼓励确实在互相扶持。”
王大汉道:“但我们在这山上这么久,为什么还没见到那个老人呢?这山太大,找个人不容易,诸葛亮怎么坚信他会在这里等着我们?”
万一秦政真的来了,他们必定会受委屈。为了见那位老人,他们舍弃了不少暗卫,这让那位大王极为愤怒。
这样做已经很不好了。
诸葛亮道:“他在山顶上居住,绝不可能选择半山腰。那样太容易暴露,隐居的意义也会消失。”
嬴政道:“老人在山上吃什么,恐怕连烟火之事都得亲自下山。单是下山一趟,他就耗尽半条命了。”
这确实不妥。
王翦道:“他把自己当作半个野人,只求温饱,吃的随便就行。”只要有野菜充饥,这难道不算伟大吗?
虽然隐居是一种享受,但若与世隔绝,连填饱肚子都成问题。
隐士生活
嬴政道:“嗯,老人这样的生活方式确实令人敬佩,但我恐怕待个几年都做不到。我不愿给自己那样的生活。”
他不会让自己陷入那样的境地。
无论如何,要在山上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是难以承受的。王翦道:“别说是咸阳君,换了正常人也无法做到。”在人类社会中,生活物资唾手可得,即使贫穷也有办法谋生。然而一旦上了这座大山,金钱就不再重要,因为它们无法为山中生活带来任何益处。毕竟,野生的物品或交易几乎是不存在的,只能凭借智慧勉强维生,还得学会识别各种野菜,否则误食有毒植物,后果不堪设想。吕布感叹道:“那些能狠下心与世隔绝的人,确实值得敬仰。”
因为正如王翦所说,普通人无法彻底消除人间的牵挂,别人甚至可能无法察觉他们的存在。死亡后就直接长眠于山中,成为滋养土壤的一部分。然而疾病带来的折磨,却是无尽的痛苦。无人救治,本可延长的生命便因孤立无援而终止。这种经历,恐怕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
诸葛亮道:“这些考量,老人在上山后便已明白。”没有人会冲动到永远留在深山不出来,如果后悔,他也不会选择长久居留。秦始皇惊讶地问:“他已经在那里生活了好几年吗?”但诸葛亮是在几年前才来到此处,时间线似乎对不上。诸葛亮解释:“我两年前初次接触这位老人时,他正打算下山购买生活用品。”然而却遭遇盗匪,险些丧命。
秦始皇评价:“这位老人的运气不太好。”短短几年间,他刚下山就经历了如此戏剧性的变故,也许自此不愿再踏足山下。诸葛亮表示:“的确,当我得知他在山上度过数年,我感到非常震惊。”这也是他能与老人成为朋友的原因——老人的魅力让他深感好奇。
秦始皇问道:“你去过他的住处吗?”既然已经建立了联系,他对老人的一切细节想必了如指掌。王翦接着问:“老人是否在山上建有住所?”否则住在山洞里,身体状况恐怕会极度恶化。如果有风湿病痛,老人会在黑暗中默默承受剧烈的痛苦。秦始皇推测:“应该是有的,不然诸葛亮怎会如此熟悉路线,毫无迷茫。”
章节标题:心心相印
几分钟前
若面临无法理解的事物,诸葛亮想必会停下来思考,他的经历使他对每一条路都了如指掌。他记忆力出色,对路径的熟悉程度更胜一筹。走过一次,就能完全记住。听到诸葛亮描述的经历,王翦惊讶:“什么?”他原以为即将到达目的地。
诸葛亮的这句话仿佛一盆冷水,让王翦几乎崩溃:“你们竟然走了整整一天?”原本以为快到山顶,没想到路程远超预期。汉王道:“这事儿你们没提前说清楚,现在就算去了,也可能来不及拿到剑,大王可能在此期间召唤我。”找不到秦始皇可能会引发诸多麻烦。
秦始皇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的意思应该是附近有捷径。”否则无法确定能在几个时辰内抵达。诸葛亮确认:“没错,当初我详细规划了每一步路线,确保没有误差。”就是为了尽快到达目的地。秦始皇推测:“原来那位老人故意带你走弯路,目的是让你失去上山的机会。”
这样做的目的,是混淆视听,让诸葛亮无法找到直通山上的简单路径,从而避免他再次打扰。王翦评论:“看来你的兄弟并不重视你。”甚至希望切断联系,永远不再有任何瓜葛,这真是讽刺。而诸葛亮的心情被如此轻易地打乱,让人无奈。吕布则感叹:“老人不知好歹。”明明诸葛亮给了很多帮助,他却毫不领情。
诸葛亮说道:“老人已经习惯独自的生活,所以不愿有人频繁打扰,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人本就自私,喜欢有个安静安全的空间保护自己的独居生活,这是可以理解的。”
同样地:
登上山峰打扰
秦始皇道:“确实如此,但不知老人是否愿意接受我们在深夜来访。”既然他已将孤独视为人生的一种追求,未经邀请贸然登门,可能会让老人心里有些不悦。诸葛亮补充:“老人对他的剑珍视有加,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继承它,然后让他上山。”
因此,带秦始皇前来,老者会非常高兴,因为秦始皇在他看来,是真正优秀且与剑相符的主人。如果老者对此有所不满,那必定是因为对方并不符合他的标准。
王翦说:“我总觉得老人在利用你,先是让你无法安心上山,然后又让你帮他找寻高手,这样岂不是把你和高手都逼入困境?如果换作其他人,没那么耐心,恐怕早就不耐烦离开。”
诸葛亮回应:“这也正是老人的策略,一个剑客如果没有基本的耐心,那么他存在的价值便打了折扣。”他认为能驾驭这把剑的人,必须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具备优雅和耐心的品质。因此,任何微小的不满,都会导致这把剑无法交给他人。秦始皇感慨:“你对我期待很高,竟然带我来到这里。”以前无人能与诸葛亮一同进入深山。
秦始皇是独一无二的强者,带他上山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择,也是诸葛亮认为正确的决定。秦始皇笑道:“你对我的认可,我深感荣幸。”
实际上,秦始皇没想到诸葛亮对自己的看法如此正面,原以为只是一位有能力的青年。他并非超凡的存在,因为在来这里的这段时间里,他并未真正展现实力,只是留下了一些小小的痕迹,并未引起太大轰动。
吕布质疑:“我觉得你可能误解了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强大吗?”在他们眼中,秦始皇早已达到巅峰,无人能与之匹敌。对他们来说,他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他们把他当作心中的神明。秦始皇否认:“不至于如此,这样的赞誉我担当不起。”目前他还没到那种境界,若真的全部展示力量,他们或许就不会这样说了。
[继续]
但目前还未到那一步。诸葛亮指出:“如果说秦始皇君主已统治了全世界,这话的确有些夸大其词。”王翦赞同:“不算夸张,你们说得相当准确,完全描绘出了我心中的秦始皇。”
王大汉惊讶诸葛亮对秦始皇的好感:“我记得你以前对他的评价没这么高吧。”他原本只是羡慕和仰望秦始皇,而王翦曾向他透露秦始皇的不足,强调他只是个普通人,即便优秀也只是有限的。
但现在,王翦却转而推崇秦始皇,这让王大汉疑惑,这是否意味着拍马屁。他对这种转变产生了怀疑。王翦解释:“秦始皇君主能保护我的生命,我为何不能赞美他?”他对大理寺的事务过于紧张,以至于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绪,甚至考虑过让 处死自己以避免与大理寺结怨。不过,他不愿伤害无辜,更不愿看到好人受苦。即使诸葛亮有其他计策,他也坚决不听从。
没想到,在自己几乎放弃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xia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