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悬湖高堰的基石。
然而即使固若金汤,但也有险工患段,时常管涌暗流迸发,一穴溃堤千里,让人防不胜防。
再加上人为破坏因素,多是大年决堤,小年破堤,年年出灾情,一到汛期家家出力出钱保自圩,年年都上河工。
百姓治水已成定势,习惯成自然了。一到汛期,家家齐上阵,地不分多少,人不分老少,出力出钱,自然而然是分内的事了。
既然如此,谈到治水,我们也得知道地形地貌的演变和人类生活迁徙。
还原历史水害本来面目,探讨人类的印迹,创造历史,征服自然的伟大的波澜壮阔的篇章。
那是历史的苦难,又是历史辉煌。炳若星辰,照耀千秋万代,成为水利功败垂成的参照系。
作为里下河地区的人,是有来历的,据考证:从青莲岗和三里墩遗址新石器时期石器考古,祖先泰伯居此繁衍延续有八千年之久,属淮楚之地,淮夷苗蛮族之后裔,史称东海郡,是中华民族一部分。
历史文化大融合了,与民族混杂同化,属吴属楚说不清了,是侉是蛮也无定论,都是炎黄子孙了。
里下河平原的形成历史是短暂的,又是繁荣昌盛的。得益于水资源丰富,水产品多如牦牛,物产丰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方。
在距今约七千年前后,海平面上升至现在的位置并渐趋稳定,当时苏中的海岸线呈向西凹入的弧形,现今的里下河地区当时还是介于沿淮河与沿长江两个冲积平原之间的一个大海湾。
淮河、长江不断挟带泥沙入海,并在波浪、潮汐和沿岸流作用下,在这一海湾口堆积成沙堤,形成与外海隔开的泻湖。
最近三千多年以来,泻湖在江淮诸多支流注入的影响下,水质逐渐淡化成为淡水湖,因湖泊内泥沙淤积,又演变形成了今天四周高、中间低的“锅底洼”平原区。
里下河平原地势低平,水网稠密,湖荡相连,地下水位高,以湿生、沼生等水生植物居多。
早在距今六千年前后,里下河平原周边局部高地上,已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发展原始农业生产。
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四八四年,“秋,吴成邗,沟通江淮,以通粮道”。
从此,邗沟与淮沂、沐、泗等天然河道相通,交通促进了各地农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交换,经济技术的交流。
秦汉时代,江苏盐铁业相当发达,里下河平原沿海一带,利用海水煮盐为一大资源。
当时这里人口较多,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比较普遍,加之灌溉便利,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物产丰饶,一派“鱼米之乡”景象。
虽历经隋、唐至北宋的沧桑变迁,这里仍然是人众物丰,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
公元一一二八年,宋朝和金国的封建统治者,听任黄河南徙,侵泗夺淮入海,从而破坏了整个淮河下游的水道系统,使里下河地区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有名地区。
最新网址:xia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