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也已得知了建奴逼近的消息。
三人迅速返回乾清宫,面对崇祯帝的急切询问,周延儒与陈新甲不敢有丝毫怠慢,详细禀报了建奴大军逼近紫荆关以及洪承畴、吴三桂、祖大寿等人的动向。
崇祯帝听后,更是心急如焚,在殿内来回踱步,不时发出沉重的叹息。他深知,洪承畴的大军远水解不了近渴,而吴三桂、祖大寿的按兵不动更是让他怒火中烧。
“这些个将领,平日里口口声声忠君报国,关键时刻却各自为政,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崇祯帝愤怒地拍打着御案,声音中充满了失望与无奈。
周延儒与陈新甲面面相觑,皆低头不语,心中虽有辩解,却知此刻并非时机。
最终,崇祯帝下定了决心,对王承恩厉声道:“立即拟旨,命洪承畴加速行军,务必十日内抵达京师!同时,传朕旨意,责令吴三桂、祖大寿即刻起兵勤王,不得有误!”
王承恩应声领旨,心中暗自祈祷,愿这紧急的动员能够挽回大明的危局,让这片古老的土地再次焕发生机。
大名府外的艰难行军与洪承畴的决断
八万大明官军,宛如一条钢铁洪流,沿着蜿蜒的官道,毅然决然地向北挺进,尘土飞扬中,透露出一种悲壮而坚定的气息。官道一侧,一座小山包上,洪承畴的身影显得格外醒目,他眉头紧锁,目光如炬,凝视着下方那支在泥泞中艰难前行的队伍,心中焦急万分。他的身后,李立峰、白广恩、刘泽清等几位总兵官默默站立,同样面色凝重,仿佛能感受到主帅的焦虑与压力。
洪承畴,这位深受理学熏陶的儒将,心中忠君爱国的信念坚如磐石。自接到勤王诏书那一刻起,他便毫不犹豫地率领大军离开了繁华的开封,誓要以最快的速度驰援京师,保卫大明江山。然而,天公不作美,河南大地已干旱半年有余,偏偏大军出发之日,暴雨倾盆而下,一连三日不绝,仿佛是天意要考验这支忠勇之师的决心与毅力。
大军所携带的,不仅是保家卫国的信念,更有马军、步军、神机营的精锐力量,以及那象征着先进火力的三十几门红夷大炮。然而,连绵不绝的雨水却成了他们最大的敌人,它不仅冲毁了道路与桥梁,更让本就艰难的行军雪上加霜。泥泞的道路如同巨兽的口腹,吞噬着大军的速度与士气,而沉重的粮草辎重更是如同沉重的枷锁,让这支庞大的队伍步履维艰。
此刻,山下的一幕更是触动了洪承畴的心弦。一辆拖拽着红夷大炮的马车不慎陷入泥坑,士兵们竭尽全力,喊着整齐的号子,试图将马车拉出泥潭。然而,每一次努力都似乎只是徒劳,车轮在泥泞中挣扎,最终还是无情地滑落,整架马车随之倾覆,那沉重的红夷大炮也被甩至路边,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旅途的艰辛。
“照这速度,那得多久才能赶到京师啊?”洪承畴的声音低沉而忧虑,他背负双手,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眼前的迷雾,看到那遥远的京师,以及即将面临的危机。
李立峰闻言,沉思片刻后说道:“以末将估计,至少还需半个多月才能抵达京师。”话语中透露出无奈与焦虑。
洪承畴长叹一声,眼中闪过一抹忧虑:“此番建奴倾巢而出,气势汹汹,沈槯虽勇,却孤掌难鸣。从时间推算,大同恐怕已危在旦夕,建奴随时可能向京师逼近。万岁爷定已心急如焚,我等若不能及时赶到,恐难辞其咎。”
白广恩试图宽慰道:“我们已经尽力了,是天气阻碍了我们的速度。”
然而,洪承畴却深知,皇帝需要的是结果,而非理由。他沉吟片刻,语气坚定地说:“万岁爷不会理解我们的难处,他只会看到我们行进的速度。我们不能再这样拖延下去,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本督决定,率领八千轻骑兵,先行一步,火速赶往京师!”
此言一出,李立峰与白广恩皆是一惊,连忙劝阻。他们认为,仅凭八千轻骑,难以对抗建奴的八旗铁骑,更担心洪承畴的安全。然而,洪承畴却心意已决,他深知时间紧迫,每一刻的延误都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他毅然决然地表示,自己将亲自率领轻骑兵,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京师,哪怕前路再凶险,也要为大明江山尽最后一份力。
最终,李立峰与白广恩等将领只能无奈接受洪承畴的决定,他们望着主帅那坚定而决绝的背影,心中既有敬佩也有担忧。但他们知道,此刻的洪承畴,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将领,而是大明江山的守护者,他将以一己之力,去书写一段悲壮而辉煌的历史。
最新网址:xia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