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每逢中秋佳节来临,一家人围坐在庭院里或者阳台上,共同欣赏那高悬天际的一轮皓月,仍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传统活动。人们沐浴在银色的月光下,分享着彼此的欢乐和温馨,心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在那古老而神秘的时代,浙江一带的人们除了在中秋佳节仰望明月、寄托情思之外,还有一项令人心驰神往的盛大活动——观潮。这一独特的风俗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
早在汉代时期,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枚乘就在他的名篇《七发》赋中对观潮之事进行了颇为详尽且生动的描绘。在他的笔下,那汹涌澎湃的潮水如万马奔腾般呼啸而来,其气势之磅礴,场景之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以后的岁月里,中秋观潮之风愈发兴盛起来。到了明朝,朱廷焕所着的《增补武林旧事》以及宋朝吴自牧撰写的《梦粱录》等着作中,都有着关于观潮的详细记载。这些文字仿佛将我们带回到那个热闹非凡的场景之中:每逢中秋佳节,江边人头攒动,男女老少皆怀着激动与期待的心情,翘首以盼着那惊涛骇浪的出现。当滚滚大潮如约而至时,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叹声和欢呼声,大家纷纷被大自然的伟力所震撼。有的人为这壮阔的景象赋诗作词,有的人则用画笔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而那些勇敢的弄潮儿们,则驾驭着小舟在波涛中穿梭自如,展现出无畏的勇气和高超的技艺,赢得岸上观众的阵阵喝彩。
中秋观潮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古人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与赞美之情,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即使历经千年沧桑变迁,这一风俗依然在浙江大地上延续着,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前来感受那惊心动魄的魅力。
中秋之夜,月华如水洒向大地,而燃灯之举,则如点点繁星坠落人间,为这皎白的月色增添了几分璀璨与热闹。自古以来,便有着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传承于世。
在广袤的湖广地区,人们至今仍然保留着用瓦片精心叠塔,并在塔顶燃起明灯的独特节俗。那一座座由瓦片堆砌而成的高塔,宛如神秘的灯塔,指引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的向往。
与此同时,江南水乡之地,制灯船成为了当地别具一格的节俗。精巧玲珑的灯船飘荡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仿佛承载着人们的思念与祝福,驶向远方。
随着时光的流转,到了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愈发兴盛起来。据今人周云锦、何湘妃所着的《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中所述:“广东之地,张灯之景最为壮观。家家户户早在节前十几日,便开始忙碌地用竹条编织灯笼骨架。这些灯笼形态各异,有的被制作成果品模样,圆润可爱;有的化为鸟兽形象,栩栩如生;还有的模仿鱼虫之姿,灵动俏皮。不仅如此,灯笼表面还会绘制出‘庆贺中秋’等字样,并涂上五彩斑斓的颜色,令人赏心悦目。待到中秋之夜降临,人们将蜡烛点燃置于灯笼之内,再用绳索系于长长的竹竿之上。随后,将竹竿高高竖起,或是立于自家的瓦檐之上,或是放置在宽敞的露台中央。更有创意者,会用众多小巧的灯笼巧妙地砌成各种各样的字形或者其他奇妙的形状,然后悬挂在家屋的高处。这种做法,在民间素有‘树中秋’或‘竖中秋’之称谓。富贵人家所悬挂的灯笼,高度可达数丈之巨,犹如一座巍峨的灯塔。当夜幕降临时,一家人齐聚于灯下,开怀畅饮,共享天伦之乐。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即便只是竖起一根旗杆,挂上两只灯笼,也能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xia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