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占据河洛地区的韩国。韩非见韩国日渐衰败,几度谏言韩王,呈上富国强兵之法,但得不到韩国重用。
秦王嬴政读过韩非的书后钦佩不已,对大臣李斯说:“嗟乎,吾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是韩非的老同学,十分忌惮韩非的才能。
后来,韩非从河洛入秦,虽然得以觐见秦王,却遭到李斯等人谗言陷害,下狱而死。韩非虽死,他的法家思想却流传下来,影响此后历代王朝的统治者。
先秦时期,是河洛文化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河洛地区,从拥有人类文明社会形成的三大标志——城池、青铜器和文字,到王朝崛起,定鼎中国,再到诸侯林立,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先秦历史的典型代表区域。
03
秦人东进吞并河洛之后,在此地设三川、河内、河东等郡。始皇帝嬴政一统天下,修建驰道,这条“东穷燕齐”的高速公路从河洛地区穿过,荥阳附近的黄河岸边修建起了当时黄河上规模最大的转运仓——敖仓,将关东地区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关中。
西汉建立之后,河洛作为“天下之中”,政治地位迅速上升。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本来定都于洛阳,后来听从娄敬与张良的建议,才确定了定都关中长安的大计。
汉代文学家扬雄对这段历史有过评述:“天下已定,金革已平,都于洛阳;娄敬委辂脱挽,掉三寸之舌,建不拔之策,举中国徙之长安,适也。”
齐人娄敬是最早劝说刘邦迁都关中的人,他因为此功被赐姓改名刘敬。
娄敬当时对刘邦说,关中之地被山带河,有四塞之固,即便出现危急情况,也有百万之众可以备战,又有肥沃富裕的土地,当真是“天府之国”啊!如果大汉进入关中建都,拥有秦国的故地,就是“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
刘邦的老部下多是关东人,仍劝刘邦建都洛阳:“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渑,背靠黄河,朝向伊、洛二水,足以支撑其险要。”
但谋士张良进言道:“洛阳虽然也有险固,但地方狭小,不过数百里,容易四面受敌,且土地不肥沃,此非用武之地。关中左有崤函,右有陇蜀,沃野千里,南部连接富饶的巴蜀,北方毗邻胡人的牧场,可阻挡三方来犯之敌,独以一面牵制东方的诸侯。天下平定后,关中可以利用黄河和渭水的水道来输送粮食,供应京师。这就是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说得对啊!”
史书记载,刘邦听完张良的话后,当天就从洛阳移驾长安。
历史上不少能人智士认为,河洛的战略地位不如关中。
▲西汉时期司隶部。
实际上,河洛也有号称“天下治乱之候”的地理位置,其四面环山,西有崤山、中条山,南有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东有淇山、嵩山等多座高山;北面是黄河,黄河南岸的邙山成为天然屏障,正好使洛阳免于黄河水患的侵扰。
总体上看,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势复杂多样。
山河拱戴之下,河洛地区作为古代的交通枢纽,控制着南北向的晋楚孔道与东西向的豫西走廊,构成一个十字架状的水陆交通大动脉。
针对河洛的地利,宋人李格非说:“挟崤渑之险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洛阳名园记》)
西汉以前,周武王伐纣克殷、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及楚汉战争,都有控制河洛的战略目标。得中原者,往往可得天下。
在刘邦迁都关中二百年后,东汉的建立者汉光武帝刘秀再度将汉室江山托付于河洛。东汉以洛阳为都,将政治中心转移到了河洛,开创了光武中兴、明章之冶的盛世,但到东汉中后期,陷入外戚与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的乱局。
▲洛阳白马寺。
汉代的河洛地区在一场血与火的灾祸中走向落幕。
东汉初平元年(190年),占据洛阳的军阀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
入主洛阳时,董卓废帝改立,独揽大权,他的士兵入室劫掠,残害百姓,董卓本人还奸污公主,暴虐群臣,京城内外人人自危。董卓不懂经济,却非要当“懂王”,毁坏汉朝使用已久的五铢钱,收取洛阳及长安的铜器铸成更小的钱,导致物价飞涨。
迁都之时,董卓的军队又对洛阳进行了彻底的破坏,“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宝”。
董卓死后,长安发生动乱,汉献帝在部分大臣的护送下返回洛阳,只见洛阳城满目苍夷,宫室被烧毁殆尽,百官只能在荆棘之间艰难求食,有的被活活饿死,有的被乱军所杀。
天下之中的河洛,既要承载王朝兴盛时的荣光,也要忍受王朝没落时的苦痛。
三国时期,曹魏建都洛阳,河洛一带免于战乱,得到恢复发展,洛阳、河内、河东、弘农等郡县,都是曹魏屯田的重要地区。
然而,曹魏的政权最终被河洛地区门阀势力的代表司马氏篡夺。西晋初年,晋朝的达官贵族生活荒淫、竞相奢侈,司马家族的宗室内部勾心斗角、互相攻伐,最终酿成了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
▲
最新网址:xia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