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就消亡了,又回到了李唐手里。”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听到这话,一个老者笑道:“武则天也是个糊涂人。要是把皇位传给侄子,哪会落到这个地步?”
老太爷摇头道:“不对。武则天可是清醒得很。她虽然姓武,但进了宫就是李唐的媳妇了,不再是武家的女儿。所谓的武家,只是跟她同姓而已,并不是一家人。她只有把皇位传给儿子,才能保证自己死后能享受到无穷的祭祀。要是传给侄子,侄子可不会给姑姑立庙。她和丈夫李治死后,就成了无人祭祀、无人烧香、无人献食的孤魂饿鬼了。”
他顿了顿,又继续说道:“至于为什么不传给女儿太平公主呢?太平公主孝顺母亲,对母亲极好,又有能力,为什么不能传位给她呢?其实啊,在父权专制的时候,女子一出嫁就成了别人家的媳妇,日后回娘家也只是以客人的身份。如果把皇位传给太平公主,她一嫁人,皇统就归了夫家;要是传给别的男子,皇统也会归到别家去。李家、武家都是自己的亲人,武则天肯定在这两家之间纠结得要命,怎么可能让第三家外姓来染指皇权呢?所以啊,武则天虽然疼爱女儿太平公主,但也从来没想过把皇位传给她。说到底啊,都是因为男女不平等、子女只能冠父姓而不能冠母姓造成的。历来的王朝都是一家一姓代代相传的。如果儿女都能随母姓的话,那武周王朝也不会一代而亡了。”
老太爷的话音刚落,陈树竹便感叹道:“就是这个道理。女子再强,终究还是要嫁人的,成了别人家的媳妇。子女也都随父姓。就算像武则天那样强大的人,也只能忍痛把皇位传给李显,放弃了自己奋斗一生的武周王朝。”
听到这话,在座的人都眼前一亮。他们想到当今的皇上也是个女子,而且听起来年纪不过二十,正是青春妙龄。如果有人能把她娶回家的话,那等女王生下皇嗣后,这万里江山不就落到了那个人的家族手里了吗?
娶一个女子就能得到江山!这世上还有比这更划算、更暴利的买卖吗?就凭这个计策,就能不费一兵一卒地夺取大炎王朝啊!
这么一想,众人的野心都被勾了起来,目光灼灼如火,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荣华富贵。
老太爷向陈树竹竖起大拇指笑道:“陈老弟看得真透彻啊。女王正值青春年华,男婚女嫁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知道哪个有福气的人能把女王陛下娶回家呢?”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难以掩饰的贪婪与期待。
他虽然这么说,但心里却暗暗盘算着要从自己家族里找一个最帅、最有男子气概的人托关系送到李清歌身边当差。万一真的被女王看上了的话,那陶家可就要发达了啊!
其他人和老太爷的想法一样,都想用美男计把自己的血脉融入其中,以期未来的子孙能成为大炎王朝的主宰。他们各自在心中盘算着人选,脸上却不动声色,仿佛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
随后老太爷又皱着眉头说道:“女王起义的时候,曾经跟百姓们约定过:等大业创成之后,一定要改革土地制度,大力发展经济,让治下的子民都能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现在她已经顺利登基了,不知道会不会兑现当初的承诺呢?”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担忧与期待。
“不会!”陈树竹嘴角浮现出一丝冷笑说道,“女王当初那么说,只不过是想忽悠那些贱民追随她而已,怎么能当真呢?想当年闯王李自成为了让农民支持他,也曾经喊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可是打进帝都、逼死崇祯、灭亡大明之后呢?他却把当初说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一味地贪图享乐。还为了陈圆圆这个美人儿跟吴三桂反目成仇,导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嘲讽与不屑。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赞同陈树竹的看法。
“陈兄说得太对了!”一个老者说道,“女王陛下也是既得利益者。未来她为了子孙能享受荣华富贵,也会多赐田庄地产的。”
“仔细说起来啊,她们皇家才是天下最大的地主呢。”另一个中年男子接口道,“试问有谁会革自己和子孙的命呢?”
“就是啊!就算女王真想改革,我们也不是吃素的。”一个穿着华丽的女子冷笑道,“能支持她登基即位,也能把她从王位上拉下来。”
众人自以为已经看透了一切,认定李清歌不敢下手改革。当初的承诺啊,只不过是为了给老百姓画个大饼而已。他们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野心,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家族的未来——那是一片属于他们的辉煌与荣耀。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此时的李清歌正坐在皇宫的御书房中,批改着堆积如山的奏折。她的眼神坚定而冷静,仿佛能洞察世间一切。对于那些贵族的野心与阴谋,她早已心知肚明。但她并不惧怕,因为她有着自己的计划与打算。她要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打破这千年的枷锁与束缚,让大炎王朝在她的手中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哎呀,真是没想到,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风暴,眼看就要席卷这片古老的土地,将一切陈腐与不公涤荡殆尽。天空似乎都感应到了这股即将到来的变革之风,云层低垂,雷声隐隐,仿佛是大自然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变革预热。
除了陶家那几位深明大义的族人,南方那些地主、绅士们,他们的心思如同被厚重的茧丝缠绕,难以窥见真心。在他们眼中,皇帝、王爷不过是些高高在上的享福之人,若不多占些田地,不狠狠压榨一番平民百姓,又如何能维持那奢侈无度的生活?改革?哼,不过是些空洞的口号,用来哄骗那些天真无知的百姓罢了。唯有他们自己,才紧握着真相的钥匙,不肯轻易松手。
……
此时的金陵,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热闹非凡。南方的名流雅士、富商巨贾、大家族的族长们,纷纷汇聚于此,如同群星拱月,围绕着这座即将成为帝国心脏的城市。他们忙着购置土地,建造府邸,渴望在这皇城根下,天子脚边,沾一沾那传说中的龙气,以求家族昌盛,世代荣耀。为了能与李清歌女王陛下更加接近,他们不惜一掷千金,导致城内的地价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路飙升。人工费、砖瓦、木料等建筑材料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让整个金陵城陷入了一片沸腾之中。
十月底的寒风,已经悄悄带走了秋日的温柔,但工人们依旧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仿佛要将所有的热情都倾注在这一砖一瓦之中。李清歌,这位传说中的女王,摘下了那象征权力与神秘的面具,换上了一身朴素的家常衣裳,与她的亲信刘墉一同漫步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中。她的目光掠过那些破土动工的场景,心中却泛起了层层涟漪。
“哈哈,今年可真是能过个肥年了!”一个工人高声笑道,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喜悦。
“没错,陛下定了金陵为帝都,那些破旧的老房子,除了陛下特别吩咐要留的,都拆了重建。有钱的地主们都争着住新房,所以工钱也翻了好几倍。”另一个工人附和道,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幸好明朝永乐帝那时候迁都到了京城,金陵就衰落了。这几百年下来,房子都老化了,不然哪轮得到我们赚这钱啊?”一个年长的工人感叹道,话语中既有庆幸也有无奈。
“钱是好赚,可惜就这一波。等房子都建好了,就没这好事了。”一个年轻的工人担忧地说,眉宇间透露出一丝忧虑。
“哎呀,管它呢,有赚就好。今年先过好年,明年的事明年再愁。”一个乐观的工人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
李清歌听着他们的对话,心中五味杂陈。她看着这些为了生计而奔波的百姓,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酸楚。刘墉见状,也是心中一紧,默默陪在她身旁。
李清歌走上前去,脸上绽放出温暖的笑容,问道:“大叔,这次的工钱,真的这么高吗?”
一个大叔憨厚地点点头,说:“是啊,我们都是实诚人,怎么会说谎呢?附近都在招工,工钱足足是平时的四五倍还不止。不信你可以问问大家?”
“是啊,是啊。大家都赚了不少工钱,一趟下来,最少也能多赚几百文。”一个工人兴奋地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等领了工钱,我要给我女儿买新衣服。”一个中年男子满怀期待地说,眼中闪烁着父爱的光芒。
“我要给我妈买银簪。她老人家辛苦了一辈子,几乎没什么像样的东西。这次可以给她买了。”一个年轻工人激动地说,仿佛已经看到了母亲戴上银簪时的喜悦。
几个汉子围在一起,有说有笑,黝黑的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意。这个时代的百姓啊,他们靠耕田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对他们来说,快乐其实很简单。每年多收几斤粮食,外出打工多赚几个钱,就能让他们心中充满甜蜜与满足。
刘墉也走上前去,堆着笑说:“领了工钱就回家过年吧。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再种地。等上头出了减免赋税的政令,你们的日子就会越过越好了。”
他的话里充满了对百姓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愿景。然而,听到这话,那些人的笑容却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抹苦涩与无奈。
“开春种地?两年前那场暴雨,逼得我们家走投无路。为了活命,只好卖了家里的两亩薄田。现在哪有地可种?”一个中年男子叹息道,眼中透露出无尽的哀伤。
“我祖父那时候,家里还有十几亩地。这二三十年来,天灾人祸不断,田产都卖光了。我名下早就没地了。”另一个工人苦笑道,声音中充满了无奈与辛酸。
“世道艰难啊,日子越过越糟。遇到天灾,不是卖田卖地,就是卖妻卖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一个老者感叹道,脸上写满了沧桑与无奈。
“看看那些地主、绅士们,拥有成千上万亩土地。我们附近几个村子的地,都是同一家地主的。他们家山珍海味吃到腻,我们却连温饱都难。”一个年轻的工人愤愤不平地说,眼中闪烁着怒火。
“苛捐杂税比老虎还猛。地主家里有读书人,一旦考中了秀才,田税就全免了。哪像我们,按人头收税。地没多少,税却要交好几份。年景不好的时候,种出来的粮食连交税都不够。”另一个工人补充道,声音中充满了不满与愤慨。
“唉……”众人齐声叹息,仿佛要将心中的苦水都倾倒出来。
听着他们的诉苦,刘墉只觉得脸上火辣辣地疼。他刚才还说春暖花开、种地减税呢,可现在地都没了,减税政策又有什么用呢?他心中充满了愧疚与无奈,却不知该如何安慰这些饱受苦难的百姓。
李清歌那张雪白绝俗的脸上,此刻却阴云密布,仿佛要滴下水来。她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愤怒与悲痛。她看着这些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百姓,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她知道,她不能再沉默下去了,她必须为他们做些什么。
于是,她挺直了腰板,对众人说:“再等等吧,日子很快就会好起来的。我用性命担保!”她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能够穿透云层,直达天际。
说完这句话,她就招呼刘墉转身匆匆离去。百姓们则用看傻子的眼神,望着李清歌那渐行渐远的身影。他们心中充满了疑惑与不解:日子好不好,岂是你一个小姑娘能决定的?
然而,他们哪里知道,这位看似在说大话的女子,正是他们奉若神明的女王陛下。她有着非凡的智慧与勇气,更有着一颗为百姓谋福祉的赤子之心。
李清歌并没有直接回去,而是和刘墉一起去了一家茶楼坐下。茶楼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但与外面的喧嚣相比,这里却多了一份宁静与雅致。李清歌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目光透过窗棂,凝视着外面那片忙碌而混乱的世界。
刘墉看她面色阴沉到了极点,显然愤怒到了极点。他心中一紧,知道女王陛下此刻的心情必定十分沉重。于是,他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想要除掉那些蛀虫吗?”
天灾不断,百姓贫困潦倒,生活困苦。那些地主绅士们不思救济百姓,反而大肆侵占百姓的土地,实在是可恨至极。这次如果不惩罚他们,怎么对得起百姓呢?刘墉心中充满了愤怒与不平,他渴望为百姓讨回公道。
李清歌眼眸冰冷,咬牙切齿地说:“我不仅要除掉那些蛀虫,还要让他们肉疼、根断,让他们再也不敢侵占百姓的土地。”她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是从心底深处发出的呐喊。
听到这话,刘墉愕然失色。他颤声问道:“陛下,这是什么意思?”他心中充满了疑惑与不解,不知道女王陛下究竟打算如何对付那些地主绅士们。
李清歌眼眸如锥,一字一顿地说:“改革!”她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能够穿透一切阻碍与束缚。
改革!这两个字虽然轻巧,但却重如万钧。改革土地政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历朝历代每次改革都会引发巨大的风暴和血腥。远的暂且不说,就三十多年前吧,已故的雍正帝推行了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的政策。这个政策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却触动了士大夫、大贵族、大地主的利益,结果被骂得狗血淋头。在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四爷雍正的名声最差,被文人黑得最惨。
然而,李清歌却毫不畏惧。她知道,改革虽然艰难,但唯有如此,才能彻底改变百姓的命运,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她愿意承担一切风险与责任,只为给百姓一个更好的未来。
刘墉看着李清歌那坚定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敬佩与敬仰之情。他知道,这位女王陛下有着非凡的胆识与魄力,更有着一颗为百姓谋福祉的赤子之心。他愿意跟随她的脚步,共同为这片土地的未来而奋斗。
于是,两人开始密谋起改革的大计。他们知道,这场改革将会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风暴,但他们也相信,只要心中有信念,有勇气,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与阻碍,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最新网址:xia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