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令尹子常终于忍不住了,他深知武城黑的话不错,武城黑所言极是,如果自己在这场战役中无所建树,那么自己令尹这个位置恐怕是保不住了。武城黑啊武城里,你真是太聪明了!子常心想。
这时,有人来报:“令尹大人,沈尹戍将军已经抵达淮河流域,他将率军绕到吴军背后,切断他们的退路,并烧毁吴军的船只。”
听到这个消息,子常心中一惊。沈尹戍可是楚昭王钦点前来协助他对吴作战的,此人善于用兵,而且与昭王关系密切,深受信任。这次他亲自率领军队前来参战,显然是大有替代自己之意。如果让他成功地切断吴军的退路并烧毁他们的船只,那么自己的功劳将会被抢走。想到这里,子常不禁有些紧张和担忧起来。
就在这时,又有一名士兵跑来报告说:“令尹大人,吴军又有人马后撤了,我们是否追击!”
子常心中一沉,知道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已经到来。他看了一眼远处的吴军旗帜,心中涌起一股豪气。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在战场上一决高下吧!我要证明给所有人看,我才是楚国最强大的将领!
他站起身来,大声喊道:“全军听令,随本帅出击!”随着他的命令,楚军开始行动起来,登上战船,向着对岸的吴军进发。
楚军的战船在汉水水面也遭到了吴军的强烈抵抗,当然,楚军战船在数量占绝对优势,一阵强攻,吴军也只好弃守而逃,楚军很快上岸,将士们士气高昂,他们挥舞着兵器,发出阵阵喊杀声冲向吴营,如同摧枯拉朽,一下就追着吴军打
。子常站在战车口,他身披重甲,手持长剑,显得威风凛凛。他看着丢兵弃甲的吴军,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他相信,只要楚军团结一致,奋勇杀敌,一定能够战胜吴军,取得胜利。
楚军鼓声震天动地,激励着战士们勇往直前。他们迈着坚定的步伐,冲向战场。又有战报传来,沈尹戍的军队也在迅速前进,与子常的大军配合,共同击败吴军。
子常一听十分高兴,这场战役,楚军定能战胜吴军,我子常也一定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一切都朝着对我有利的方向发展。
在方城,沈尹戌率领的楚军遭遇了守城部队的激烈抵抗。守城军人毫不退缩地坚守着城楼,无论楚军怎样猛烈地攻击,他们始终坚决不后退一步。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勇气守护着这座城池,展现出了无比的坚韧与决心。
对于沈尹戌来说,能否及时攻克方城成为了这次迂回偷袭战的关键所在。然而,现实情况却让他陷入了困境。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佯装攻城,同时分出一部分兵力绕道前往吴国后方。这样做虽然可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由于路线耗时较长,原本预计的时间节点不得不被推迟;其次,这支部队同样遭遇到了把守在各个隘口吴军的顽强抵抗。
由于行动受阻,沈尹戌十分着急,立即派出身边亲信和卫士,让他们尽快赶到汉水边找到子常,将自己这边遇到的情况详细汇报给他,并且反复叮嘱子常一定要守住江边,绝不能放吴军过汉水!可是,他不知道,子常等了几天后已经放弃防守阵地渡过汉水追击吴军了;他更不知道派出的这几个人,在路上竟然被吴军的细作给截获了!然后,这些吴军的细作们换上了楚军的衣服,冒充楚国使者,大摇大摆地走到了子常面前。他们呈上了一份“情报”,说沈尹戌将军已经成功占领了方城,并且实现了所有的战略目标。而吴军已经陷入绝境,毫无退路可言!现在,子常可以集中所有的优势兵力,发动全面攻击,一举消灭吴、蔡、唐三国联军!
2
柏举之战的地点在学术界上是有多种说法的。有人讲,它应是汉川附近的一个地方,距离也就四五十公里,还有古箭簇出土;也有人说是在今麻城那里。我在这里引用今麻城说法。
柏举,亦作\"柏莒\"。柏举三面环山,东、北、西三部分山脉相连,群峰突起。东部和东北部为高山,西南低,由东向西南倾斜敞开,是高山—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平原逐渐下降的阶梯式地形。东北的高山康王寨是全市最高点,海拔1337.1米;中南边缘的乌龙寨是全市最低点,海拔25米。地形地貌多姿多彩,平原、丘陵、山区、水域兼有,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大别山脉环绕于本市东及北部边缘地带,境内主峰康王寨雄踞鄂、皖边界,由此沿市境东北边缘及境内向西南纵深及西部边缘延伸出七条山脉,形成全境东、北、西三面山脉相连,群峰逶迤的地貌特征。
在子常的心里,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直接赶走吴军,让他们不敢再犯;要么抓住吴军主力部队,然后利用自己兵力上的优势决战,一举全歼吴军。他甚至已经想好了决战的地点,那就是离汉川四十多公里的地方,那里地势开阔,非常适合大战阵的厮杀。然而,吴军却没有按照他的计划行事,而是逃往了柏举。这让子常有些措手不及,但他还是决定率领楚军尾随追击。
楚军的车兵,每辆战车上有三人,分别负责驾车、战斗和保护。而吴军则因为远程奔袭,需要翻山越岭,基本以步兵为,这样一来,楚军在人数上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但是,吴军的行动却异常灵活,他们不断地变换战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xia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