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中期,刚刚从学校毕业的王东升,被分配到南流矿务局山南矿,成为机电区的一名技术员。那年他十八岁。
外形帅气、性格沉稳、平易近人,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书卷气,这是王东升给人的第一印象。
“煤矿生产,机电先行。在煤矿,只有机电设备正常运行,生产才能安全进行。”刚一上班,号称“技术大拿”的机电区长王向东就对他这样说。
或许是感觉五百年前是一家的缘故,还是出于培养机电后备力量的考虑,王向东对王东升格外看重。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王向东就把自己的平生所学倾囊相授,让王东升的工作很快走入了正轨。
对于亦师亦友的王向东,王东升满怀感激。他觉得自己遇到了贵人,让自己得以快速成长,并少走了许多的弯路。
在一次次的学习、实践中,王东升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职业自豪感与责任感不断增强,让他在工作中充满动力。他决心在煤矿机电专业领域执着追求,以拼搏和奋斗在煤海深处诠释着青春的内涵,贡献自己青春的力量。
为更好地抓好机电管理工作,王东升虚心向老师傅学习请教,留心观察老师傅的一言一行,努力把每次故障发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熟记于心。
业余时间,他还不忘给自己“加油充电”,系统学习巩固《电工基础》《电力学》《矿井供电》等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潜心钻研机电设备维修和管理技术,坚持“干中学、学中干”,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针对机电设备陈旧、故障多、效率低的难题,王东升在工作中努力学习新技术,休息时积极改进旧设备。他坚持认为,工作不是简单机械重复,更多的是思考和创新。
面对主运皮带控制系统经常出现问题导致停机,从而影响生产的情况,他和攻关团队成员一起,从找电源模块到画图、再到调试系统等,历经半个月的时间,成功研究出了一套应急系统,可以在主运皮带控制系统出现故障时实现系统及时切换,避免了主运皮带停机,实现了故障处理和生产两不误。
这年年底,一名采区工人在升井时,因为安全意识淡薄,发生了坠罐笼事故,造成工亡。事后分析,虽然这起事故与机电区关系不大,但也深深触动了王东升的心灵,他第一次感觉到“安全为天”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
为了研制井筒罐笼防坠器,他白日下井测绘,晚上查阅资料、伏案制图设计,利用休息日进行试验,一干就是几个月。单调的试验非但没有冲淡他的技术改造热情,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带着对矿工兄弟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坚持着,经过一次次地试验、反反复复地修改,终于研制出了矿井提升机的保护装置。
面对取得的成绩,他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他开始觉得,与机电管理相比,安全管理才是煤矿的重中之重,如果安全管理不到位,各类事故时刻都可能发生,或许在短短的一瞬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会顷刻间消失,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给他们的家人造成无穷无尽的深深痛苦。‘
几年后,由于成绩突出,王东升被调往采区,担任副区长,从一般管理人员正式成为一名中层干部,实现了人生的跨越。
“作为一名煤矿工人,如果没有在采区干过,就称不上真正的煤矿工人。”在与王东升的任职前谈话中,老矿长刘正义拍着他的肩膀说,目光中充满了期待。
虽然早就听别人说过采区的艰苦,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当真正第一次走进采煤工作面了,王东升还是被震惊到了。
一是与机电区时常在地面、井下通风大巷相比,采煤工作面工作环境相对更加恶劣,?作业空间狭小、?机械设备多、?视觉环境差、?温度高不说,更?由于当时技术和材料的限制,井下巷道顶板多使用木头柱子支撑,?而非液压钢柱,安全系数偏低,导致采煤工作面成为全矿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区域。
二是采煤工作面主要工作流程包括利用钻眼机械在煤炭中钻孔,?装入炸药,?爆破落煤,?再人工将爆破落下的煤炭装入溜子,?然后用溜子往外运煤。?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包括装药、?填炮泥、?联炮线及放炮等工序,?大部分依靠人工铲装,?是一项笨重的体力劳动。
三是采煤工作面支护设备简陋,在掌子面采用圆木柱、?金属支柱支撑,?采空区基本不做处理,?任由上方的岩石自由垮落。?支护设备简陋,?工人随时有受伤的危险。?
四是采煤工作面劳保防护不到位,由于没有有效的防尘、?抑尘措施,?加上工人多为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了提高产量进尺,?不影响呼吸,?他们基本不戴口罩,?只能任由煤炭粉尘吸入肺部。由于缺乏有效的粉尘控制措施,?采煤工面临着极高的职业健康风险。
刚在工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xia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