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彻底灭绝,却是不太可能的。但无论如何,总是留下了后患,公元1449年的“土木之变”正是这一后患间接带来的灾难。然而,“土木之变”,明军失败的原因很多,在此不作详细解释……但明朝各代君主对于防备蒙古人南下的军事准备还是很充分的,明太祖将众多皇子封王建藩于长城各要塞,本意是向全国军民显示朝廷誓死保卫中原的决心……明成祖扩建长城、迁都北京,也主要是为了巩固北部边防。可是,大明朝在东南地区的军事力量确实有些薄弱了……兵不在多而在精,官兵人数虽成千上万,却多为老弱,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第四、双方军队人数的统计并不完全准确。1555年夏秋的倭寇之乱,参战倭寇人数多少,至少有5个版本的说法,看来至少百余人的说法比较可靠,否则就算战一地损失十余,到南京城下早已所剩无几了。明朝军人数也有数千到万余不同的多个版本,而且军为多少、民为多少更无准确统计……要知道,期间不少战役是明朝民众与倭寇的短兵相接……历史上不少数据的统计都是版本众多、说法不一的,其中原因不必多做探讨,至少中华文字的丰富都有所影响,例如“三”,就真的只是“三”吗?“三”亦指“众”,那“众”为多少,则很难确认了。但总的来说,明朝参战军民总人数多于甚至数十倍于参战倭寇总人数,是不容置疑的。前文提过兵在精不在多的道理,明朝数千缺乏训练的老弱残兵及普通百姓与百余训练有素、武艺高强的日本武士、浪士、军人对阵,孰强孰弱、胜负如何,不用多加讨论了吧。
第五,亡命之徒着实可怕。这一百多名倭寇转战江南,完全没有任何具体目的……他们是要占领城池吗?不是。是要获取钱财粮食人口以满载而归吗?也不是。他们的目的地在哪?不知道,其实根本没有。他们纯粹就是发了疯似的烧杀淫掠、大肆破坏,以满足兽欲而已,甚至自身命运如何,有无明日,都不去想了……流寇尚有信念,他们却没有,只能以野兽、魔鬼来形容……只求杀得痛快,不枉此生……这种不要命的冲杀,的确让明朝军民望而生畏、不寒而栗,甚至组织不起来对付这些亡命之徒的会战,或者说害怕与他们同归于尽。
倭寇之乱,从大明朝建立之初,甚至元末农民战争尚未完全结束便开始了……虽然延续长久,却在1555年夏秋的倭寇之乱结束前一直没有引起明朝朝廷的足够重视,朝廷大概也就将他们视为马贼、海盗等强人匪类而已,交由地方官府来应对……1555年夏秋的倭寇之乱,令明朝朝廷大为震惊,世宗皇上下旨严加惩处的地方官员有近60人之多,并且,为了大明朝的颜面、海防以及沿海居民百姓的安全,皇上决定组建统一、强大的灭倭军队,定要彻底消除倭寇之乱……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英雄戚继光在历史舞台上一次又一次的大显身手……
多年之后,明朝军队于1592年和1597年两次抗日援朝,痛歼敌寇、大获全胜,打出了中华大国的威风、极大的震慑了日本狼子,对亚洲格局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最新网址:xia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