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是对刘晔说的,这又无疑外加了另一重暗示,那就是说明刘基仍然重视君臣之道。
而刘晔在短短的几秒内,将这三层暗示都察觉到了。
所以刘晔才会执意向刘基下拜,恪守君臣之道。
这就是变相地劝刘基接旨,或者说,告诉刘基:
大王,你的本心认为应该接旨!
因此,当刘基下定决心后,刘晔才会说“国家大事,皆由君断,臣不敢妄言”。
因为这个决定确实不是刘晔做的,刘晔也不敢做这个决定。正如各持己见的桓阶、虞翻一样。
其实自从曹操派人传旨转封刘基后,刘基也时常和亲近臣子探讨这个问题。
步骘和法正都曾就此事向刘基进过言……
今日二人都没有参与争论,于是刘基又把步骘和法正叫进来,最后问一问他们的看法,也坚定自己的信念。
步骘和法正进屋后,刘基让步骘再把之前的进言讲一遍
于是步骘说道:
“禀大王,而今江水左右,钱粮殷实,百姓安乐,人心思定。大王若是划江而治,臣可以担保我大吴能享百年国祚!
“大王若要举兵北伐,清君侧,复炎汉,以我大吴之国力,赌一赌天命之归宿,亦不是不可。只是北方尚有袁、曹二强,大军北上,必促成二强勾结。到时,纵以我南州之富庶,怕也只能和北方二伯斗个两败俱伤。
“因此,依臣之见,大王不如坐观时局,蓄养民力。若大王能再养国十年,则中原可定!”
刘基听完步骘的叙述,不禁连连点头:“国相不愧为国之柱石!孝直,你有何看法?”
法正拱手笑曰:“大王,有步相珠玉在前,臣的那点伎俩实在搬不上台面。
“在臣看来,大王完全可以阳奉阴违。先接旨,改国号,但这迁都嘛……大王不妨拖一拖!”
二人的意思很明确,就是眼下还没到定鼎天下的时候。
刘基点点头:“有你们的这几句话,我就可以那定主意了。咱们出去吧!”
“诺!”
三人从内殿走出,短短的几步路间,刘基想起了前世曹丕伐吴时,贾诩给曹丕的进言。
那时夷陵之战刚刚结束,季汉实力大损,不足为虑,东吴亦经过大战,有所消耗。曹丕瞅准这个时机伐吴,似乎是非常英明的决定。
然而此举却遭到了贾诩的反对,而贾诩反对的理由,和今日步骘的分析几乎如出一辙!
暨以曹魏的实力,尚不足以攻灭吴蜀任一一方。
“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这是贾诩的原话,亦是他想曹丕献上的万全之法!
“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这八个字,其实可以用现代社会、大国争霸时常提到的一个词来概括。
那就是——“和平演变”!
积蓄实力,发展文治,用王者的姿态令对方臣服,甚至更进一步在敌国内部“埋钉子,搞分裂”,久而久之,都不用自己动刀子,别人就先乱了。
如果曹丕能采纳贾诩的建议,估计三国都能提前个三四十年结束,曹魏应该也不会被司马篡权。
不过曹丕不听贾诩的意见也能理解,因为他老子曹操就没听贾诩的!
赤壁之战前,贾诩曾用同样的道理劝过曹操。
然而曹操夺了荆州后就飘了,觉得自己平推江东就完事儿了,哪还需要费那劲儿啊?
熟不知有句话叫做“行百里者半九十”。
可惜人多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还喜欢落井下石,趁人之危。既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别人。
“我刘基,绝不可效法曹氏!”刘基在心中发下誓言!
坐回席位后,刘基对站在殿内的郗虑说道:“天使见谅,转封乃大事,不可不察也!”
郗虑拱手:“还请大王接旨!”
刘基微微一笑:“接旨,行啊。”
说罢,刘基起身走下台阶。
群臣一惊:看来大王是真的要接旨了!
“大王,且慢!老臣有话要说!”
最新网址:xia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