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食妖奇谭 团宠之路,从猫开始 穿越后找国家爸爸做靠山成团宠 都市异能:诸天御宠来我身边 七零被赶出家,她连夜变卖了家产 清年已遇 四合院,别惹我 真千金归来:我以博物馆震慑八方 穿成炮灰的我竟然是个万人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6章 巫师(3) (第1/2页)

    此时山谷中升起了淡淡的雾气,众人感觉湿漉漉的雾气漫过,浸得肌肤冷幽幽的,让人感觉到有些寒冷,身上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孟贵打亮手电,走到一边去捡了些干枯的灌木枝条过来,欢子打燃火机,生起了柴火。

    火光照亮了黑夜,大伙围坐在火堆旁取暖。

    卓哈依问多晓生刚才她讲到哪儿,多晓生回答讲到荀子是个有思想的人。

    卓哈依继续讲述关于巫师的历史。

    哦,这儿得提提那些民间的巫师,大家都知道,有需求就能产生效益。经营方式机动灵活的民间巫师,虽然不被思想家们瞧在眼里,但在民间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日子也因此过得比较滋润。

    前面我们说的西门豹治邺的事情,治的就是民间的巫师。那位主张为河伯娶媳妇的七十多岁的老巫婆,竟然把持了邺城所有的巫术产业。官方的巫师早不知到哪里去了。要是没有政府撑腰,那“李逵”恐怕还真斗不过“李鬼”。

    从战国后期开始,巫师曾经迎来过短暂复苏的黄金时代,在日益高涨的神仙思想尤其是统治阶层好仙风尚的刺激下,这些原本流落并活跃于下层民间的巫、医之流便纷纷而起,自觉地以神仙说为宗旨,并重新有意地综合巫、医之长,同时又进一步吸取了道家、阴阳家的理论养料,终于形成了一个以长生不死为旗帜的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与技术专长的有学有术的特殊阶层--神仙方士集团。

    巫师们在民间大搞迷信,弄点小钱补贴家用,但在政治上却没有什么前途。一批有理想的巫师念念不忘远古时代的荣光,力图再为帝王师,重铸帝王魂。这一次,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要跳过所有的中间人,直指最高统治者。

    巫师们先夸说自己如何机缘巧合,得到了不死药,如何健康长寿。在社会上掀起追求长生不老的风潮后,再去游说帝王。比起前辈来,这些巫师在知识结构上有很大的进步,一方面在理论上更加过硬,什么阴阳五行八卦气功之类的学说一齐上阵;另一方面不再局限于小地方活动,他们四处云游,一会出海,一会上山,既开阔了眼界,又广交了朋友。于是在战国中后期,方士集团逐渐形成。一时间,整个东海岸都有方士们出没,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纷纷派遣方士们出海寻找住着仙人的海岛。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最热衷的就是寻找神仙和不死药。在秦始皇的感召下,神仙学成为全国最热门的专业。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山东、河北一带沿海的农民兄弟,一放下锄头就自发地研究神仙、方术。成千上万的人涌向咸阳献宝,在阿房宫出入的方士,有名有姓的就有十多个,其中就包括率领几千童男童女出海的徐福。秦始皇当然也没闲着,他三番五次地出巡,访求不死药。

    秦国灭亡后,汉武帝再接再厉,高举起求仙的大旗。汉武帝时的国力更加强盛,方士人数更多,文化水平也更高,据不完全统计,向汉武帝上书兜售成仙秘方的就有上万人。汉武帝上当归上当,求仙的热情依然不减,一直到死都没有放弃。

    巫师,也就是当时的方士,在西汉风光无限,可从本质上说,不过是皇帝的小厮,除了请神仙、找不死药这些技术活儿,他们什么用场也派不上。东汉后期,神仙方术被道教吸收,不少方士就转行做了道士。

    巫师的黄金时代到底远去了。

    儒家的文人们一说起圣人,尤其是先秦的那些著名圣人,总是啧啧有声地赞叹。即使说来说去总不过是些仁义礼智信之类的套话,也仍然乐此不疲。赞美的话儿讲了一箩筐,圣人的长相却很少有人提起。推想起来,能做圣人的,就算不是英俊神武,相貌也应该在中人之上吧。

    不过,有人并不这么看。在荀子眼里,没有一个圣人模样周正:孔子脸上像蒙了张驱鬼的面具;周公身体像一棵折断的枯树;皋陶的脸色永远像削了皮的瓜一样泛出青绿色;大禹腿是瘸的,走路一跳一跳;商汤半身不遂;最不可思议的是舜,眼睛里有两个瞳仁。这些形象岂止是不周正,简直就是些歪瓜裂枣。幸好荀子在古代并不受重视,要是也像孔孟那样受尊崇,真不晓得道学先生们该怎样为圣人涂脂抹粉了。

    荀子的说法并不是无稽之谈。我们曾经介绍过,古代的圣人们大抵都做过巫师,而巫师对脸蛋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xiashukan.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食妖奇谭 快穿,一心只想完任务 穿越大唐之宠妃出征 九天神诀之王 新黑社会 下山霍霍师姐们 与其当皇后不如嫁给黑暗野兽 黑暗之后便是黎明 谍战小特务的逆袭 七零,大龄汉子迷上乖软小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