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至尊神警林然宁初雪 这只蛤蟆来自地球 双世擒夫记 乙男游戏:男主们我只是个渣男啊 我,纯阳之体,开局成为魔女炉鼎 宫归雁 重生:校花姐姐别追我 娱乐:带着天仙莽穿好莱坞 末世流浪,我竟然浪成了星际大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章 父亲 (第2/2页)

妹出嫁了,父亲和三叔、四叔也分别去了部队。至此,这个大家庭在沂蒙山也成了光荣军属之家,大爷是这个大家庭的长兄如父。一门四弟兄全在部队,那时候农村孩子再苦也不怕,不像现在的孩子们吃不了苦。特别是四叔还上过战场,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在父亲去世告别仪式上,四叔才跟安家聊起这些陈年往事。

    安家父亲从上海部队转业到军工厂,本来转到地方检察院,为了照顾子女还有奉献军工事业的光荣使命感,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军工单位。他先后在生产科和车间等单位工作过,无论到哪里,他认真跟前辈学习,了解生产流程。在担任支部书记期间,他呕心沥血努力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干好工作。每每因为生产任务紧或者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而加班,母亲总会打趣说\\\"您比厂长还忙呢\\\",他总是嘿嘿一笑。

    车间的年轻人,谁有什么烦心事,都会跟安家父亲聊一聊,安家父亲做思想政治工作是一把好手。他是带过兵的人,所以带一个车间不费劲,就连一个分厂几百号人,父亲和罗叔叔,也管理的井井有条。父亲非常佩服罗叔叔,罗叔叔是带领三线厂走出大山的“焦裕禄式”好干部。记得安家有一次去分厂找父亲,正好碰到父亲跟罗叔叔聊分厂管理。罗叔叔温温尔雅,不仅懂技术,还懂管理,并且尊重父亲这位老军转、老同志。

    安家的父亲教育子女现身说法,他说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上不起学。现在条件好了,孩子只要愿意学习,无论男孩女孩,他都一视同仁,他都给提供条件。父亲从来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相反,安家弟弟生了女儿雨儿,老父亲一看是女孩,特别开心,起名叫星雨(音:杏峪)。老父亲没有明说,安家知道,他是让大家记住,曾经奋斗和居住过的那个村。

    安家初中高中的重点学校生活,在酸甜苦辣中度过,安家有一双传神的眼睛,高鼻梁,黑头发,性格娴静。高一时,安家担任了班里的文艺委员,一度还成了“班花”。但是,紧张的高中压力,让安家没有心思考虑什么“花”,面对男同学抛开的“橄榄枝”,她根本不予理会,心中只有学习。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记得高考前,安家对考试产生了恐惧,从小一起长大并作伴的女同学峰跑回家不考了,拉肚子,身体不好,蹲到家里不出门。

    “爸,真不想高考了,知识点什么都记不得了”,安家周末回家时,哭丧着脸跟父亲哀求。父亲正要送安家坐车返校,看到安家有了畏难情绪,生气并无奈的责备:“怎么能当逃兵呢,连高考都不敢去,以后还能干什么?”说完,父亲闪到了一边,让安家自己拿主意。

    父亲是又气又心疼,安家知道,如果安家不去参加高考,父亲也不会责怪她。父亲心疼她,把这个最终选择给了她。

    父亲的话激励了安家,她打起精神坚持参加高考。高考那几天,一直下雨,天空是阴沉的,即使那样,安家还是平淡的考完完所有课程,迎接了人生第一场测试。

    “也无风雨也无晴”,高考回来,她心里没把握,正好厂子招一批新职工,于是她勇敢报名参加了厂子的车间实习。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万一考不上还可以直接参加工作。人生的路有很多条。

    安家没有倒下,母亲却病了。母亲觉得,六年来,她和安家父亲辛辛苦苦、风风雨雨给安家送饭,没想到安家高考掉了链子,太丢人。母亲在厂子里,安家是她的骄傲,这一次,母亲担心被别人笑话,索性在家里休息不上班了。楼下母亲的闺蜜张阿姨,只能安慰她。

    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对孩子来说是坚强的后盾。母亲在生活上照顾儿女。父亲则在意志上鼓励儿女。父亲没有像母亲一样,依旧上班,安家也没觉得有什么丢脸,老老实实跟着周涛师傅学习车工。

    幸运的是,安家上榜了。接到通知时,她还在车间的车床旁。母亲反而喜极而泣,比她自己考上都高兴。母亲的同情心太强了。

    这个消息是原来安家的体育老师,后来调到县城重点学校工作的马维萍老师,告诉了母亲的闺蜜张阿姨,张阿姨正好去县里办事,就替安家去学校看了榜。马老师告诉张阿姨,安家上榜了。

    “老安,去学校看看吧!”

    父亲听张阿姨的话,在交通不方便的情况下,则连夜赶到学校,跟语文老师一起帮助安家选志愿学校,好在安家那年高考,语文成绩突出,报了中文系。父母,在安家成长中,缺一不可,没有之一,只有唯一。

    父亲对女儿平和,关键时刻很严厉,对儿子则时时管教,唯恐儿子有不端正之处。小时候,安沪不听话,父亲会严厉斥责。往往母亲看不下去,帮着安沪说话,也一样被训斥。后来,夫妻俩达成一致,一个人教育孩子,另一个不说话。教育完以后,可以安慰,这样孩子不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安家的弟弟,虽然没有像安家那样学习好,成为别人的孩子,但是在孝顺方面没的说。他没有辜负老父亲,在父亲最后抢救之际,他日夜守护,打地铺,伺候在父亲身边,父亲看着儿子睡不好觉,精心照顾他,释怀了。

    这个一直让他不放心的儿子,最后顶了大用。

    有人说过,那个给家族增光的孩子。不一定是照顾父母的。就像《人世间》那个电视剧,终还是小儿子,守在了父母的身边。不要责怪任何一个孩子,老天让他们来到父母身边,都是有安排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安排。

    父亲老安一直做管理,在家庭中说得少,但希望孩子走正道。就连平时吃饭,都是军事化管理,规定吃饭好好吃饭,不许随便说话。

    言传身教。在安家和弟弟工作后,每到遇到迷惑的时候,总是跟父亲商量。他也会认真考虑,语重心长,教给孩子们做人处事之道。

    两个儿女,都是父母牵挂的人,曾经有一段时间,父母老两口为了一对儿女,聚少离多。安家母亲在山东照顾安沪闺女,父亲则在北京帮着接送安家的女儿。父母都是为了儿女啊。那时候,安家工作上不顺心的时候,第一时间会跟父亲叨唠叨叨。

    有一次,父亲还给她拿一瓶自己不舍得喝的加多宝,让她败败火。孩子到多大,父母眼里还都是孩子。父亲帮助安家接送女儿,安家那几年工作顺风顺水。

    2009年夏天,父亲年龄大了,希望回山东跟母亲团聚。

    父亲回山东那一天,天空下着雨,安家带着女儿,开车送父亲到了莲花池汽车站。安家舍不得父亲,但也不能影响父母团聚。从此一别,见面的时间就少了。没有父亲的支持,安家又工作又带孩子,一度陷入混乱。父亲是儿女不可缺少的靠山啊。

    养儿方知父母恩。

    那首《常回家看看》所唱,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爸妈洗洗筷子、刷刷碗。老人不图儿女有多大回报。一辈子不容易。工作的事情跟爸爸说说,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

    父亲老安始终对女儿不放心。可是,人生终是一场要散的宴席。父亲在弥留之际,还跟母亲商量回家过年的事,最后没想到自己会离开得如此匆忙。

    他身体一直很好,从小到大没进医院,唯一一次还是白内障手术。从不相信病魔会如此厉害。病病歪歪的人反而活的更长。身体很棒的人,说走就走了。

    心梗对人的心脏身体冲击力太大了。这也是老人家多年军旅生涯所没有考虑到的。病魔面前,意志是一方面,及时救治更重要。记得非典时,父亲说,不要怕,党员有党性,不怕。安家也是大家庭子女中入党最早的孩子之一。父亲的力量无时无刻不感召着孩子们。父爱如山。

    父亲的一辈子,从崮乡沂蒙山到了大城市。从小安也成了老安。转业又回到家乡,一直做管理工作,直到退休。退休后,老两口又帮着闺女和儿子带孩子。等儿女的孩子都大了,该享福了。父亲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中国式的父母。

    父亲去世前的那个清明,他还张罗着去看望了九十多岁的大姑。人啊,冥冥中有太多的前兆,在那段安沪媳妇儿拍摄的珍贵视频里,父亲跟大姑亲切的坐在一起聊家常,那一天,大姑还穿了一件暗红色的花袄。

    父亲考虑事情很周全,为了不给儿女添麻烦,还提前在市里高速路附近的区域选好了墓地。为的就是,女儿从外地回来看望方便,如果回崮乡,需要两三个小时。在市里高速边,儿女都方便。

    父亲去世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打针”。他的生命终止在周末,谁都不打扰,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太仁义了。他一辈子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总是为别人和子女考虑得多。跟许许多多的父亲一样,宽严相济、父爱如山。

    安家记得,在给父亲后事安顿完的第二天早上,安家被梦里父亲的笑声惊醒。安家明白,那是父亲托梦给她,他对家人给他的安排满意。

    安家心里欲哭无泪。一个农村的苦孩子,走完了自己的一辈子,画上了句号。那几天,安家母亲整宿睡不着,推开厨房,总觉得她的老安就在厨房喝茶。

    安家则是时睡时醒。安家知道,天堂应该没有痛苦,希望父亲在那里离苦得乐。


最新网址:xiashukan.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至尊神警林然宁初雪 我,开局逮捕了相亲对象林然宁初雪 诡道修行之昆仑迷踪 夜凌寻凤思吾 只要我够拼命,倒霉它就追不上我 亲情被我放弃后,家人开始后悔了 凌王妃又作妖了凤思吾夜凌寻 重覆世界 逃荒有空间,大佬全家种田吃肉香 世子的白月光又重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