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长庚剑仙陈青源董问君 四合院:从采购员开始的幸福生活 被扫地出门后我捡了个顶流天后 我,孙山,科举 集体穿越:我靠一把弓建立新秩序 崛起:从道天宗开始 风流村长真快活! 工业大摸底:摸出来个南天门计划 打坐就能涨法力,贫道要无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章 神秘“三线” (第1/2页)

    “三线厂的人在山洞里上班?军事化管理?造高射枪和高射炮……”,父亲跟母亲交往时,也曾好奇的问过“三线厂”工作的情况。生活在七八十年代的人,对“三线”一词并不陌生,家里除了上山下乡,参军,能去“三线”工作,那时一件光荣的事。母亲的同村同学,也曾打听那个神秘的地方,母亲则守口如瓶。

    安家母亲从上海回到保密单位后,先把安家送到崮乡娘家,则把安沪送进厂幼儿园,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继续过日子。安家觉得母亲真的很棒,像奥特曼。母亲1965年招工进厂,她没有进娘家附近的机修军工,当时那个厂子貌似招满职工,反而进了离家相对远一些的代号9426厂。

    七十年代初,安家母亲是通过闺蜜介绍,认识的安家的父亲。当时安家父亲已经在部队。闺蜜嫁到了安家父亲那个村。父亲难得回崮乡探亲时,母亲的闺蜜正好遇到,碰巧,大爷也托母亲闺蜜给二弟找个媳妇儿。母亲闺蜜觉得父亲不仅形象好,又是解放军,根正苗红贫农出身。主动跟安家母亲联系,“找解放军,军工厂结婚政审好过关”。

    安家父亲的部队,因为是警备区,守护首长安全。对军人家属要求比军工厂更严格。安家母亲家也是贫农,父亲是老党员、老支书。

    “即使是结婚以后,父亲的单位每年都要到厂子来外调家属情况。”安家母亲提起往事,“没结婚前,路过你父亲家,家里似乎过得不太宽快。家里的房子也矮小,弟弟妹妹又多。”

    母亲不是嫌贫爱富的人,在那个物质生活相对贫瘠的年代,在那年那月,父母的千里姻缘跨越山海一线牵。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三线军工”这个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曾见诸国内媒体。绝大多数人,对“三线军工”也知之甚少。当时是国家的一项绝密军事工程,实行军代表制,有自己的医院、学校和食堂等,一直处在“神秘”的帷幕之中。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三线军工”军转民,陆续从隐蔽的大山搬迁到开阔的城市。接踵而来的,便是九十年代初,部分“三线军工”人出现在下岗失业大军中。至此,“三线军工”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国家对那个特定时期的“三线军工”建设,在历史中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这段往事终于尘埃落定。

    六十年代,蒙山沂水之间,一下子聚集起几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线人”,他(她)们从重庆、成都、上海、青岛、济南……,跟安家的母亲一样,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到大山深处从事半军事化管理的特殊秘密任务。虽然比起今天的航天和火箭,核武器来,他们微不足道,但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艰苦环境下,为前线运送所需要的武器设备,在那个年代,他们做到了。

    就这样,安家父亲在上海部队,母亲则在“三线厂”,两人都有上进心。比翼齐飞、共同进步。安家父亲因为长得帅,穿军装的照片,还被母亲那个村的人当成了国民女婿,有的人拿到父亲的照片,挂到自己家里,比着这个标准找男朋友。这件事,在当时姥姥家那个村传为佳话。父亲得知此事,只是嘿嘿的一笑。

    可怜的安家,因为父母两地分居,母亲一个人没法照顾她。她有时跟着父亲在部队,有时则回崮乡姥姥家,在姥姥家的生活,给了她贴近大自然,了解农村生活的机会。因为安家不愿意去幼儿园睡午觉,只有在姥姥家农村的广阔天地,她才觉得充满乐趣。母亲则一个人带着弟弟,在军工厂打拼。在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幸好有二姨和小姨帮助母亲照看弟弟,母亲还能评上车间里的“干活能手”和“优秀女工”。

    有一个事情,母亲如今提起还后怕。她一个人带着学龄前儿童安家和弟弟去上海探亲,济南转车时,母亲让安家搂着弟弟坐在行李上。母亲则自己去窗口买票。现在想来,有些后怕,万一俩娃被人带走了。幸好那时还没有人贩子一说。母亲真是泼辣又能干,里里外外一把手。他们的家庭,像那个年代许许多多的家庭一样,过着平凡的日子。

    当年参与建设代号9426厂的老前辈说,杏峪村在大山的深处,周围群山连绵,符合三线建设“靠山、隐蔽、分散”的方针。工厂有严格的保密制度,职工进厂的第一要务就是接受保密教育。安家记得母亲有一张跟工友一起合影,穿着工人阶级特有的背带裤,手里还拿着毛主席语录。由于保密措施太到位,造成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起初的邮政代号是“济南市第718号邮政信箱”(后改为“101信箱”),曾经有职工的亲属从四川赶到山东探亲,到了济南却无论如何打听不到718信箱的地址,那个年头又没有电话,只能空行千里悻悻返还。很多孩子记忆中,从未听父母提到军工生产的内容。

    “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子女,父母们可以说是模范执行了保密纪律。”军工二代小鹰姐这样评价父辈们。

    孩子们只知道厂里生产军品,从不知是何种军品,更不必说型号了;有人家里的洗脸盆,会用废弃的绿色弹壳焊制而成。孩子们对山洞充满好奇,却从未进过山洞。在安家仅有的记忆,似乎跟发小建芝姐姐找邻居马阿姨,马阿姨的车间就在山洞里,山洞里很多叔叔阿姨在忙碌着,回荡着机器哒哒和咔咔的声音。

    安家从军工二代小鹰姐姐得到的厂志,揭开三线些许神秘的面纱,了解许多先前从未知晓的内幕。 比如:熟知的“山东前进配件厂”其实是第二厂名,第一厂名是:“五四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厂”。最早代号 9426厂。这一些,是安家父辈们从没有提起过的。

    9426厂初期的设计规模是年产12.7毫米高射机枪500挺,1966年实现“四个当年”,出厂五四式12.7毫米高枪17挺,全部验收合格。1975年达成最高产量802挺,1979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xiashukan.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顶不住了:禁欲总裁花样真多 长庚剑仙陈青源董问君 穿书之社恐是个万人迷 沐潇的三生 躺着躺着,小师妹就飞升了! 我的宙能造物 女侠且慢,我还缺个夫人 只要种田,我就快乐 乾坤造化:万物同流,生生不息 一次心动永远喜欢